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内容解析

时间:2009-10-18 17:28:53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内容解析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新航路开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分四课时授课。

本专题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荷兰和英国崛起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早期殖民争夺战争及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的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高潮。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增强,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气的整体性世界。

本专题内容的基本线索:

古代文明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新航路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联系日益紧密。17世纪荷兰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15世纪到18世纪英国日益强盛,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伴随着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了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开始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 美国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导致整体世界形成。

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生产力的进步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世界的发展改造有积极推动作用;殖民主义对亚非拉的作用是双重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国家实力是决定国家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讲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深入分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因,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世界市场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其次要结合世界地图描绘出资本主义市场从地区性发展到世界性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揭示它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适当联系当今经济全球化,让学生关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现实表现;再次在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要注意从生产力角度和从道德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及代价。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并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本专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阶段特点。

2、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

难点:揭示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间的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认识不同,如何从这些认识中得到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启示,学会获取历史资料并鉴别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各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和遗迹。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及最初的生产组织方式。

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探索新航路的过程,结合世界地图能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全方位地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注意探索世界开始联成一体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农作物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现实的证据来证明世界市场形成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利用地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情况,或运用多媒体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画。

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合理想象的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讨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所持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古代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

努力汲取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财富,培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的罪恶活动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识到追逐利益与理性地人道地处理世界重大问题的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15世纪末以来,分散的世界文明逐渐走向联系。本课围绕世界走向联系的起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从古代农业文明区域的相互隔绝、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文明的连接,勾画出了人类从分散走向联系的过程,分析了世界联系加强的社会经济原因,从而揭开整体世界历史的序幕。

●教材首先展示了世界古代文明分布情况。根据教材《散落着的世界文明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图》可以看出,15世纪起,世界文明联系的路线变化,世界文明区域间联系加强,促使整体世界的到来,同时伴随着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课文分析了世界文明联接的原因、航线和交流情况:

【散落着的文明】

介绍了农耕文明出现后,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形成了古代五大文明摇篮: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中国、印度、希腊和罗马以及六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南亚佛教和印度教、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东欧东正教及西欧的罗马天主教、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地平线上的资本主义经济】介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剥削形式的变化、市场扩大和科技知识普及。2、产生:主要介绍了工商业和农业领域出现的情况。14、15世纪,西欧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领域,商业资本对工业生产领域的控制,形成包买商制度或“外包工制”,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少数富裕的手工业者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实行内部分工,也演变为集中的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从16世纪开始,欧洲诸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出现。

【航海家的光荣与梦想】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条件、四位航海家航行的情况和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三个问题。

1、条件: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马可·波罗游记》刺激了欧洲人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探索新航路,以期在中国和印度实现自己的黄金梦。同时,时代为探索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加上西欧封建政府的支持,出现了开辟新航路活动。2、航行: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抵达非洲东海岸,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后又航抵古巴、海地等岛屿,到达美洲。1497年,达·伽马直达印度,正式开通了欧亚之间的航路。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3、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还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领域。

 

【文明的链接】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和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和结果。美洲的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物产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和马、牛、驴、骡等动物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从此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

 

(三)问题解答

【读一读】

收集几大文明的历史图片或资料,在本班举办一次交流展示活动,了解各文明的成就。

提示:从网上收集图片,如中国的长城、古希腊的神庙、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金字塔等。

【想一想】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对人们的观念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私人所有权的确立。第二,产品的生产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消费,而是为市场而生产。第三,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对工人的训练和要求,奠定了日后工业化大生产所必备的组织秩序、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第五,生产和经营中出现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的计算精神。第六,面向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观念。第七,生产和交换中出现的垄断和投机。

【议一议】

欧洲人具有冒险精神和扩张性,中国人讲究“中、和”和重土居安。你如何看待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提示:这两种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各自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特征的产物;在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要在特定历史条件认识;近代欧洲人的冒险精神和扩张性导致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到来,而中国人观念导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最后落后于世界潮流。

【议一议】

讨论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作物对人类的作用。

提示:丰富了人类的粮食作物种类;给人以美味的饮料享受;烟草有一定药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容易使人上瘾,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

【自我测评】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还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

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是殖民掠夺之路。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阅读与思考】

1、哥伦布的船队中有一名秘书、一名翻译,是准备在接待某位中国长官时用的。看《哥伦布接受印第安人接济》图,想象一下,哥伦布刚到美洲时与印第安人交流会碰到哪些问题?了解一下现在我们与外国人在形体语言方面的区别。

提示:语言不通;相貌相异;生活习惯差异(如印第安的吸烟);价值观不同(如对待黄金)。

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中国人与外国的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中哥伦布航行美洲的成本与收益对照,哥伦布是否实现了其梦想?

投入与收益差异很大。哥伦布没有实现其梦想,在贫病中死去。

3、读图,美洲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到来时为他们提供淡水、糖浆、“栗子味的”甘薯、美洲豆和木薯粉,而殖民者带来的是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屠杀。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印第安质朴的本性;认为哥伦布一行是天神派来的使者。

哥伦布一行为了寻找黄金,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欧洲生产方式领先,为发展本国经济,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

 

 

 (六)史学动态

 

关于哥伦布远航美洲及对其评价,中外史学家历来意见不一。主要观点及描述摘录如下:

荷兰法学家与外交家格劳秀斯(1585—1645年)在所著的《自由的水域》中,针对西班牙、葡萄牙及英国的统治海洋企图,阐明了自由海洋的原则。“西班牙人与我们的争执归结为下列诸点。辽阔无边的大海是某一个王国的采地而不为大家所有吗?单独一个国家就有权禁止其他国家出卖商品,进行交换,与别国发生关系吗?一个国家能够将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给出,将已经属于别人的东西视作自己的发现吗?明目张胆的不公正行为久而久之会形成特殊法吗?”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P401。

地理大发现——冒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胜利。“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14。

“地理大发现”为欧洲的“商业革命”提供了新的机会。十五世纪末,哥伦布的西航,达·伽玛的东航,分别为欧洲人开拓海外市场开了路。在随后的若干世纪里,西班牙先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它包括全部中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还有北美洲的西南部。随后,英国、法国和荷兰跟踪而至,分别在美洲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同时,这些西欧大国也先后在葡萄牙之后到了东南亚和一些非洲港口。这些早期的殖民地的商业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在“地理大发现”后的一两个世纪里,欧洲贸易已经从地中海和大西洋两岸,延伸到东方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成为带有“世界性”的经济活动。

——陈乐民 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P237。

我们的时代是这样充满着创造发明的时代以致使哥伦布的伟大地理发现往往被归功于近代某些新的发明创造(如星盘的创造),被归功于北欧人、葡萄牙人或你所推崇的某个民族所提供的一些地理线索,或者被归功于某些设备完善的新式船舶,如轻快帆船。但是,哥伦布必不可少的仪器仅有一个航海罗盘,而且他搞到手的这个罗盘还是15世纪的式样,促使他去西航的地理线索也不过是幻想出来的岛屿传说;而可以航行到美洲并返回来的船只在南欧至少已通用过两个世纪了。虽说在1492年前的半个世纪中,对于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构造上和风帆上都作了大量的改进,因而使得去美洲作环球航行能比较容易办到。但是,并不是某种新发明,也不是用X标明所去的地方有黄金的地图,更不是有特大的船只使得哥伦布西航成功;使得哥伦布西航成功并且返回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是他的丰富的航海知识,是他有着对上帝和对自己的不可遏制的信心。

——(美)塞·埃·莫里森著,陈太先、陈礼仁译,《哥伦布传》上,商务印书馆1998年P25。

正在葡萄牙沿非洲海岸远航并极力独占该地区的航线的时候,一位意大利热那亚的远航水手哥伦布(145l—1506年)于1486年来到了西班牙,力图说服西班牙国王支持他向西航行去寻找中国、日本和印度。哥伦布早在意大利生活时,就读过马可·波罗关于东方的游记,在23岁时,他就下定决心要远航到东方去获得财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几年间,他曾先后多次向英国和葡萄牙的国王陈述过这个宏大的远航计划,但是并没有引起这两个有权势的大人物的兴趣。当哥伦布到西班牙后,他又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最后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国王。1492年,哥伦布被封为海军大将,并许诺如果他在海上发现了新的陆地,他就是这陆地的“世袭总督”,可把那里的财富和收入的l/10据为已有。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载有88名水手的3艘大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出发,向西航行69天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命名该岛为“圣萨尔瓦多”,认为该地区就已经是印度了,因而也就把那里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继续航行半个月后,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古巴,再航行一个多月后,于12月6日到达海地,在这个岛上建立了美洲的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这也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西半球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这里是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大西洋的最远点。在往后的另外三次向西航行中,哥伦布又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和洪都拉斯以及巴拿马地区。哥伦布在其几次航行中,在每次发现了新陆地之后,不但驱赶、屠杀土著居民,强占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而且把那里的土著居民作为奴隶贩运到欧洲去当奴隶。欧洲文明在海外“开拓”时期的野蛮性,首先在哥伦布航海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哥伦布几次航海发现了美洲,始终未能到达亚洲,也就谈不上到达中国了。但是哥伦布至死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的某个地方。

——姚介厚 李鹏程 杨深著《西欧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P357。

 

要想欣赏这次为时两个月零九天的重要的航行故事必须通读全部细节。船员们心里充满了疑虑和恐惧,他们害怕也许会一直不停地永远航行下去。他们看到了一些飞鸟,后来发现一根人工制成的木棍和一根上边长着奇异浆果的树枝,他们这才感到放心。1492年10月11日夜晚10时,哥伦布看见前面有一线亮光,第二天清晨就看到了陆地。天还没太亮,哥伦布就穿上华丽的服装,带着西班牙皇室的旗帜,登上了新世界的海岸。

1493年初,哥伦布返回欧洲。他带着黄金、棉花、珍奇的鸟兽和两名准备受洗礼的眼光灼灼、身有花纹的印第安人。人们以为他并没有找到日本而找到了印度。因此,他所发现的群岛被称为西印度群岛。同年他又带着一支包括17艘船和1500人的大远征队出航,并且得到教皇明确的许诺,他可以替西班牙国王占有这些新发现的土地。

我们不能叙述他作为这块西属殖民地总督的经历,也不能叙述他是怎样被免职而又被囚禁的。不久,成群的西班牙冒险家涌向这片新土地进行探险。但值得指出的是,哥伦布死的时候还不知道他已发现一块新大陆这一事实。他至死还相信他环绕世界航行到了亚洲。   

——[英]赫·乔·韦尔斯著《世界史纲》,吴文藻 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671。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及特点,认识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理解海外活动对英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意义。

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西欧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概括早期殖民活动的方式和特点。

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历史的进步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绘制早期殖民争夺的地图,运用多媒体制作世界市场争夺的演示作品。

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历史问题。

学习中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针对殖民问题进行讨论,学会搜集历史证据来说明自己所持的观点。

比较、概括和阐释荷兰和英国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对外殖民,用资本主义的标准来指引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忽视了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注意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分。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斗争,不可忽视其中的罪恶活动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认识殖民霸权地位变化是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不紧跟时代发展方向就要为历史所淘汰,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殖民霸权争夺的史实,分析了争霸斗争的矛盾、斗争的结果和影响,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在联系的过程中,西欧国家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和封建主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渴望,对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和经济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教材介绍了两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和英国的发展,用它们发展的历史史实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与海外殖民掠夺紧密相关;接着教材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过程,结果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教材用地图展示了争夺的结果;通过殖民战争、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和不平等贸易,说明了资本主义殖民的罪恶。

课本具体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的崛起、殖民霸权的角逐以及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等方面讲述了西欧国家殖民掠夺和斗争:

【“海上马车夫”】讲述了荷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及衰落原因三个问题。

1、1566年到1581年尼德兰革命,成立荷兰共和国。

2、特点:荷兰的造船业最为发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 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取得印度洋、太平洋即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间的贸易垄断权,其经营按照股份公司的运作体制来进行。荷兰还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群岛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3、荷兰衰落的原因:由于荷兰忽视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海军建设,其霸权只是昙花一现。

【英国的崛起】介绍了英国崛起的过程。要抓住时间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英政府接受了“重商主义”的政策,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15世纪晚期起,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英国从16世纪末叶起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从此,国力日益强盛,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殖民霸权的角逐】讲述了西葡之间、英荷之间和英法之间的殖民争夺三个问题。

1、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开始了殖民活动。在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矛盾迭起,不时兵戎相见。1494年6月,双方在教皇仲裁下签署《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线西“发现”的土地属西班牙,线东则归葡萄牙,此即所谓的教皇子午线。这首开瓜分殖民地的罪恶先例。

2、1588年荷兰和英国联合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了荷兰控制世界的世纪。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3、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矛盾渐趋尖锐,英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 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介绍了殖民者对殖民地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三个问题。1、殖民者抢掠了大量的财富。2、殖民者凶残屠杀印第安人,又从非洲贩运黑奴到达美洲。3、殖民者垄断殖民地的贸易;用廉价的手工业品诈取土著居民的贵重物品进行不平等贸易。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英国的崛起。

2、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霸权的争夺。

难点:殖民霸权变化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

 

(三)问题解答

 

 

【读一读】

思考尼德兰革命的性质?

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宗教压制。

【读一读】

思考一下圈地运动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作用。

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发展起来;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复兴和贸易的发展。

【议一议】

英荷战争的本质。

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读一读】

思考为什么殖民者要进行贩运黑奴的活动?

谋取暴利;满足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自我测评】

1、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作用的是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A)

2、殖民扩张是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提示:从原始资本积累、市场扩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如,殖民扩张使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欧洲,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信息途径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1、结合材料分析英国早期海外活动的特征。

利用英国制成品进行正常的海外贸易。反对西班牙贸易独占权,进行海盗式抢夺。参加贩卖黑人奴隶。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商人同印第安人进行不平等贸易。

2、英国早期海外活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市场、原料、资金。

3、为什么同是封建专制王朝,中国明朝(1368年—1644年)与英国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提示:这道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可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和讨论。例如,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统治者不同的内外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明王朝统治者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朝贡贸易制及海禁政策;都铎王朝则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及掠夺。

4、运用政治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探讨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是应该直接管理经济还是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

提示:服务于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履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经济发展起服务、引导作用。

 

 (六)史学动态

 

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出现才摧毁了一切封建羁绊和壁垒,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世界近代史也是一部资本主义扩张史。

为什么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是由资本主义的扩张而揭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扩张性何以产生?

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欧,正是资本主义萌芽时西欧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这种生产方式以巨大的扩张力。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根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西欧对亚洲经济的依赖是其对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6世纪以前,西欧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均落后于亚洲,西欧市场上许多商品一直依赖于从东方进口,这些商品主要有香料、丝绸、棉布、瓷器、宝石等。 13世纪曾到过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甚至把中国描写成一个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这更激发了西欧那些拜金狂们强烈的扩张欲望。哥伦布曾公然宣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墨西哥的征服者埃尔南多·科尔特斯则更厚颜无耻地坦言:“我们西班牙被苦恼折磨着的心灵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第二,极富扩张主义的、好战的基督教,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提供了精神动力。基督教是一种严格的一神论宗教,在基督教徒看来,世界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基督,世界上只应有一群人——基督徒。由此便决定了西欧的这种基督教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1)强烈的普世主义使命感。《马可福音》曾告诫基督徒们:“到世界各地去,将福音传播给每一个人。”因此,基督徒便将走遍全球每一个角落传播基督福音,拯救那些不信基督的异教徒们的灵魂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19世纪末,英国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的诗作中公然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

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

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实质上,基督教这种普世主义的使命感就是扩张主义的代名词,在这种使命感的激励下,那些野心勃勃的拜金狂们不遗余力地疯狂扩张。正如他们自己所表白的:“从好望角前行,我们不愿放过任何东西,而听其逃脱我们的控制,从苏法拉到日本的5000里格辽阔领域内的一切,我们都急于染指……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没有占领,没有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希望归属于我们。”

 (2)极度的狭隘性和好战性。因为基督教的普世主义使命感不容许别的宗教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不信基督的异教徒皆可杀。基督教的这种狭隘性和好战性,在他们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早在中世纪,为了消灭这些异教徒,欧洲的基督徒接二连三地发动了多次十字军东征。当1453年穆斯林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岛等地,控制了东西方商道,切断了基督徒通往东方的发财之路时,基督徒对穆斯林的仇恨达到了极点。根据所谓“东方基督教王国”的传说,派出传教士赴东方寻找这个基督教王国,以结成共同打击伊斯兰教徒的联盟,东西夹击,消灭穆斯林世界。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远洋航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本主义的扩张必须以发达的航海技术为前提,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传入欧洲,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航海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他们久已向往的远洋航行中准确测向定位的梦想。14世纪时西欧已有了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进入15世纪后,这些航海图的绘制更加详细而精确。正是由于罗盘针和准确的航海图,那些海上冒险家们才有可能远航东方。

第四,造船技术和海上作战武器的改进,为西欧各国武力征服东方各国提供了保证。从13世纪开始,西欧的造船技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到15世纪时,西欧各国用于远洋航行的船舶的最大载重量已由原来的150~200吨,一下子提高到600 ~800吨,这些船不仅速度快,而且还便于操纵。与此同时,随着铸炮技术的改进,从16世纪开始,西欧各国用于海上作战的武器装备也有了明显进步。他们已经可以在一艘军舰上安装40门火炮,这种火炮长1.7~4米,能发射2~27公斤磅重的铁丸,有效射程为270多米。

当15世纪末西欧开始向东方扩张时,他们尚无力从经济、文化上征服东方各国。正是由于他们拥有了“坚船利炮”,才为他们弥补了经济、文化方面的不足,靠野蛮的武力征服横行海上,强行敲开了东方各国紧闭的国门。

总之,正如美国学者狄百瑞所指出的。“经济上,西方的根基在于地中海与西欧的海上经营,军事上在于诺曼人的征服,而精神上则在于闪族宗教预言的千年福王国的观点——不管是《旧约》中依据的立约与出埃及原始神话的观点,他们离开埃及的束缚去寻找仍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片被允诺的土地,还是《新约》中依据耶稣‘去向万邦传教’的命令。如果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和宗教从来就与贸易相互混杂,也从来都由军事力量加以协助,那么这三者便会深深地浸透一种使命感并被一种动力所驱使,那迟早会把它们带入东亚。外向型的西方受驱遣要冲破一切限制并超过它们以达到人类历史的天意顶点,他们注定了要前进并决意要突入以异常之不同的假定在运作着的东亚来。”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三、感受“蒸汽”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瓦特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工业革命中机械化的历程,调查工业革命成就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认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

培养学生识读经济图表的能力,注意搜集生活中有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材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改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总结自己身边交通工具和方式的演变。

从整体上认识英国历史发展,整理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认识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的全面性。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进步,又给人类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学习请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找出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注意历史发展中经济史材料、数据和图表的阅读,培养自己用数字说明经济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务实的经济分析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成就,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适应工业革命发展,英国政府和企业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对外殖民争夺中,暴力争夺和分割占主导地位,客观上使各民族各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同时,在进行国际贸易、分割市场时,开始采用协商等和平办法来解决问题,标志着在世界市场上开始理性地交流。

●教材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原因时,注意了同前几课所学内容的联系;运用表格简单介绍了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分方面讲述了英国社会变革及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影响;介绍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形成时的两种不同的手段:暴力争夺和和平协商。

课文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英国打造“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为重点,讲述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演进过程: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介绍了三个主要问题: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主要成就和意义,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主要成就: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英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先工厂化后机械化。在动力方面,瓦特改良成功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利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和火车,促进了人类交通发展。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意义: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还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2、工业革命的扩展: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传播开来。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械化生产普及迅速,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3、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发展了人类文明,也带来环境问题。

【打造“世界工厂”】介绍了二个主要问题:英国政府和企业界为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1、措施:①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在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应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②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在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海外殖民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表现:用图表材料和数据说明了工业革命使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修建了 “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取得的财富。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世界性”和成熟的标志两个问题。

1、世界市场: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使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商品成为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2、成熟: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结束和日本的“开国”,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殖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英国工业革命成就。

2、英国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

3、世界市场形成和成熟。

难点:世界市场成熟过程中,如何认识列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争夺的同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一些基本准则。

(三)问题解答

【读一读】

思考这一变化对英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耕农在英国逐渐消失;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议一议】

同学们调查一下本社区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或者总结一下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本题要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实际来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拓展性学习,写作小论文。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掩埋;焚烧等等。农村:城市化破坏生态和自然地形地貌;水污染;噪声和大气污染;人文环境改变等。

【议一议】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提示:要注意运用政治学科知识来分析。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制做规范、依据和准则;各种经济规则和法令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读一读】

1780年和1860年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已成为19世纪国际经济地位中最重要的国家。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英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读一读】

思考英国出口贸易有什么特点?

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占比例大。

【读一读】

在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时怎样才能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关系。

提示:取消贸易壁垒;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国际竞争;科教兴国;欠发达国家结成联盟保护农产品价格。但要强调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能指望发达国家大发慈悲,良心发现。

自我测评

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是

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③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④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的附庸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D)

2、英国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也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史实说明。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阅读与思考

(1)史丹莱•杰温斯的描述,体现了英国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特征?

英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世界各地为英国提供了生产和生活原料;从国外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

(2)这一局面是英国通过哪些手段实现的?

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为工业生产了大批的原料;工业革命使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求扩大世界市场;经济扩张和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思考一下,生产技术进步、失业、再就业的关系。

提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可从以下要点来分析: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的强度和密度;也导致手工业者失业,只有提高技术和技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可再就业;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史学动态

 

英国工业革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它标志着世界整体化新高潮的到来。关于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的同时引起的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以及汽车、飞机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这种变化更加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助于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本流通;扩大了分工的规模,“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扩大了新兴工业世界的范围,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美和亚洲扩展。工业革命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1825年英国解除关于机器输出的禁令后,大批机器和先进技术被引进法、德、美、俄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全面开展,同时也刺激了英国的机器制造业。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的扩展,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分工。例如:美国南方生产的大量优质棉花是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后盾。该地区又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广阔销售市场,美国棉花与英国工业品的相互流通,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两地经济休戚相关。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且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人力资源。

其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二、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着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了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的供应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对亚非拉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列强的血腥侵略和残酷的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另一方面,列强在经济侵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马克思曾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亚非拉各国原有的以农本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受到强烈冲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尽管前进的路程多坎坷,发展的速度很缓慢,但前进和发展仍是主流。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为资本主义列强提供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的同时,本国的某些产品或半成品也流入国际市场,加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从工业革命开始历经100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同时,随着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成为其组成部分,这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三、几点启示。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世界发展进程发生着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地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步伐。而以发电机、电动机为代表的电力应用所产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一个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英国通过对代表当时先进科技水平的纺织机、蒸汽机的研制和广泛应用,实现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后,法国、德国和美国,都是由于分别成为科技强国而先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作为世界科技中心,保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强盛势头,因而确保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军事强国地位。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通过“科技立国”方略的实施,为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我国,只有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真正能够在21世纪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第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历史功绩,是通过将先进技术、工艺和机器向其他国家的输出,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进入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群的诞生,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可逆转。

第四,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正是我国闭关锁国、一步步走向落后的历史时期。而落后就要挨打,这对于我国已是血的教训。今天,我们终于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这是我国重新走向世界、走向繁荣、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把我国建成科技发达、经济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搜集科学家为科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

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结合人类对世界的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科技创新不断,应用于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形成,垄断组织出现,为争夺世界市场,帝国主义对外瓜分世界,出现激烈的斗争,美国利用其经济地位倡导新殖民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从政治上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经济文化方面一体化趋势增强。

●教材首先列举了电气时代到来的重大科技发明,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用地图和表格标示出列强瓜分世界的焦点和斗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分析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世界走向整体世界的表现。科技进步的很多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讲述了电气时代的来临、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连接为一体,揭示了世界市场联系的物质条件、殖民运行机制和整体世界形成的内涵:

【电气时代的来临】介绍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成果、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变化四个问题。

1、条件: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际环境四方面分析。

2、成果:19世纪70年代,以美国和德国为发源地和“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学出现突破,技术不断创新,新发明涌现,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开辟了“电力时代”。

3、经济结构变化: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也发展起来的,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垄断:伴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1917年在福特汽车公司建成自动生产流水线。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瓜分世界的狂潮】讲述了资本主义对外瓜分世界的条件、概况、争夺的焦点和美国的新殖民主义四个问题。

1、条件: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2、概况:到19世纪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最为贪婪,侵略扩张活动最为疯狂,世界绝大部分土地被瓜分。

3、争夺的焦点: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罗河、刚果、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4、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美国在建立美洲体系的基础上,把拉美变成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成立了“泛美同盟”。90年代,提出“海上力量”论,即“海权论”;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美国倡导和设计新殖民主义。

【世界连接为一体】讲述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使世界发展成为整体性世界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种迁徙与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不平等、有时甚至是暴力强制的,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是不可忽视的潮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与重组。世界的整体化到来,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电气时代的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1、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三)问题解答

【读一读】

思考美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新殖民主义的?结合时事,美国思考当今对外政策又有什么特点?

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利益有损害。

企图独霸世界,在国际上大发淫威。

【想一想】

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深度。概要指出阶段特征。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十九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国际分工和生产的社会化增强,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议一议】

我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是很高,为什么我们还要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

这是整体世界发展对我们发展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我们工业化和信息水平不高,要求我们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

【读一读】

任意选取不同国家地区生产的同一类商品,比较其不同之处,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有这些不同,提炼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提示:如美国牛仔服与中国唐装的文化内涵的区别,反映了两国经济文化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区别。

【自我测评】

1、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科学与技术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的主要特点。

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迎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掌握了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充当主要角色。在欧美同时展开,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将自由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美国发展最快,中国发展最慢。

(2)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提示:从三国所处社会性质、对科技的态度、统治方式等方面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谈你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阅读与思考】

思考: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示: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六)史学动态

 

殖民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它不仅开创了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和东方屈从于西方的时代,而且促使社会深层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并推动了整个世界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迅跑。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见仁见智。

关于殖民主义的定义。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术界很少有人对殖民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一般把它看作西方宗主国对附属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行压迫、奴役和剥削的一种侵略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掠夺世界财富。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刻,但在其定义问题上仍未有大的突破。

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新的观点和流派,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深入。例如,一种观点基于“资本主义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的原理,把殖民主义放人“生产的国际关系”中加以系统考察,认为“殖民主义本身就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一种体现,然而受资本主义诸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它具有很强的超经济强制的机制,因而对资本主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原生的’到‘派生的’转移,对中心——外围结构的构成和维持都起过极重要的作用”。再一种观点,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从广义说,殖民主义是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体现了1500年以后全球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从狭义说,殖民主义是指现代世界体系中,西方宗主国为维护中心与外缘地区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制定的,反映了一定发展阶段特色的方针政策,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外缘地区发生着具有双重性质的深刻影响。

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涌现出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流派。其中有三种观点最为引人注目:

(1)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宗主国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含有改造殖民地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的特殊形式。当宗主国认为直接的、有形的控制比间接的、无形的控制更符合自身利益时,殖民主义才可能产生。

(2)“长波理论”通过分析殖民主义从中心对外缘地区的冲击及殖民主义发展的历程,来观察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进而认为:作为维系世界体系中等级劳动分工的超经济机制,殖民主义既是中心--外围关系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是这一体系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

(3)D.K.费尔德豪斯等学者认为,殖民主义是非洲、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间所经历的过渡性的发展状况,其产生的原因是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蔓延。在这种状况下,附属国完全为宗主国所控制(包括政府、社会、法律、教育、文化、宗教等),就连经济结构也是为适应宗主国的需要而存在。

对殖民主义的历史评价,国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讨论热烈,观点迥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否定论。认为殖民主义给东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过大于功。许多东方学者甚至认为:殖民主义扩张中不含有任何进步意义。

(二)肯定论。认为殖民主义功大于过,是推动非西方世界发生社会变革的动力。某些学者甚至认为,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东方社会内部不存在促成中世纪欧洲发生剧变的那些因素,因此不能自然地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只有殖民主义才能促使非西方世界完成这种过渡。

(三)双重作用论。认为殖民主义既给非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摧毁了束缚传统社会发展的枷锁,推动它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道路,因此功过相抵。

在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与对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统治印度的后果时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破坏性的使命和建设性的使命。我国学者大都是据此来分析评价殖民主义的。但以前,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批判殖民主义的罪恶和“破坏性”上,而且往往把“破坏性”简单地理解为消极阻碍作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眼界大为开阔,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例如,有学者认为:应辩证地理解“双重使命”学说,不能把破坏性使命与建设性使命截然割裂开来。殖民主义在实施破坏性使命时,也在不自觉地实施建设性使命,而在实施建设性使命时,它的破坏阻挠作用并未停止。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分析说,殖民主义的两个使命是相互包容渗透的,破坏性中含有建设性,而破坏性也寓于建设性之中。又如,某些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基本相同,但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使非西方国家不可能从内部形成冲破封建外壳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只有借助外力才能实现向现代社会的飞跃。但有人反驳了这一观点,指出:殖民主义为非西方世界带来了现代文明,猛烈冲击了旧的社会结构,奠定了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些只是殖民主义的“客观结果”。

在近年间的研究成果中论述较为全面、典型的观点有:

(1)殖民主义制度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作用包括了殖民主义海外扩张所带来的积极结果。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作用的表现之一。

(2)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在客观上具有社会改造作用。一方面,殖民统治者把被统治国家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摧毁了这些国家现有的文明、财富的同时,会瓦解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根基,使旧社会结构解体。这是破坏性使命的含义。另一方面,在宗主国工业有相当发展后,殖民剥削也必然要不自觉地起一种建设性作用,为建立起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建设性使命的含义。

(3)双重使命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表现。在殖民统治下,非西方国家的上层建筑受到改造,政治、思想和社会领域发生了广泛变革。从社会变化的角度看,这也是殖民主义在上层建筑领域实施其“双重使命”。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目的是为了适应殖民剥削、统治的需要。但上层建筑是最敏感的地区,在这方面引进任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因素,都会不可避免地为民族主义力量所利用。

(4)“双重使命”的相互关系。“双重使命”就其社会改造作用而言,是同一方向上的两个步骤,是破和立的关系。破坏性作用是领先的,破而后才有立,即才有实现建设性作用的可能。破准备了立,立进一步加深了破。破立并不是两个截然划分的阶段,而是有了破以后继之而立,通过立继续破。破是贯穿殖民统治始终的,立一旦开始也是如此,而且两者都具有日益加强的趋势。

(5)“双重使命”如何实现。殖民征服,打开关闭国家的大门,是靠暴力实现的。但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建立新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的是经济力。经济力在实现“双重使命”中占首要地位。当靠经济力不能很快达到预期掠夺效果时,殖民主义国家便用政权的力量来帮助。这样,“双重使命”事实上是在国家政权支持下通过经济力和超经济力双管齐下的形式来实现的。

 

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有学者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二战后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新殖民主义不是进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

也有学者提出新殖民主义是进入垄断后美国最先倡导的。认为:

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格局最深刻因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殖民主义体系内涵的转换,即封闭的、垄断的、地域性切割的旧殖民主义体系被一个开放的、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无形的新型殖民主义体系所代替。这一转变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历史意义,最能表明世界一体化进程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如果把这个问题放进世界历史的总过程,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为之定位,这种本质性区别就会凸现出来。

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殖民体系,是建立在重商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其对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三百多年来,这种殖民制度遍布整个世界,已经基本成型。总的来看,这种旧殖民主义体系具有下面三个特征;

(1)资本主义强国对弱小国家和民族用武力征服的方式进行吞并式占领,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割让地、租借地或者势力范围。

(2)宗主国在其占领的殖民地内实行直接统治,直接控制和操纵殖民地的行政、财政、治安、军事、外交等权力。

(3)宗主国在殖民地实行垄断式的保护政策,对殖民地同宗主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以及资金流动进行种种限制,甚至完全禁止殖民地与它国之间的一切往来。因此,这种殖民制度带有极大的封闭性和隔绝性。

19世纪后期,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经济秩序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商品、资本和劳力、技术等方面的流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在此情况下,旧有的殖民主义体系越来越不适合历史潮流的新变化,上述三个特征越来越变成致命的弊病。

第一,武力吞并带有空间占领的性质,自然会带来空间上的局限。旧殖民主义的这种弊病,不但导致殖民主义的危机,而且由于殖民地的重新瓜分和殖民利益的重新分配,会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帝国主义战争,其结果会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崩溃。

第二,宗主国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可以牢牢地控制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但是到19世纪,这种统治方式实际上已经很难维持,异族的直接统治的基础已经越来越薄弱。因为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除了政治、经济以外,还有文化,共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上的互相排异和冲突存在于殖民主义体系内部,成为一种潜在的离心力,使之时刻面临瓦解的命运。另外,直接统治会把整个民族都推向宗主国的对立面,宗主国将时刻面临着整个殖民地的抵制和反抗,不得不动用很大的力量去进行镇压,大量的行政和军事支出会危及宗主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

第三,由领土吞并和直接统治造成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封闭、垄断的保护性机制,导致体系内部运转具有停滞和窒息的趋向。排他性、歧视性垄断和保护主义源于近代早期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帝国主义时代到来时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逐渐成为时代要求之后,旧殖民体系的封闭垄断机制就显然已经过时,显然同资本主义的自由原则格格不入。

19世纪后期旧殖民主义面临的挑战有两个:第一个是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的兴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运动的开展。第二个是新殖民主义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新殖民主义是从旧殖民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在旧殖民主义处于危机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宗主国对其殖民政策和制度进行革新的结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英国和美国。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也是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早在18世纪末,就有“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理论提出。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场”的地位,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就是有的学者所称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

新殖民主义毕竟反映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一体化的历史趋势,标志着自15世纪末开始的一体化进程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进一步阅读建议

1)钱乘旦 许洁明著,《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英]赫•乔•韦尔斯著《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著,蔡鸿滨、桂裕芳译,《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

4)(美)金德尔伯格著,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刘文涛《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殖民主义史的研究》,《历史教学》2002年12期。

6)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7)姚介厚 李鹏程  杨深著,《西欧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陈乐民 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9)(美)亨德里克·房龙著,刘海译,《人类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0)(美)塞•埃•莫里森著,陈太先、陈礼仁译,《哥伦布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1)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  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3)赵秀玲 李春友《英国工业革命世界影响启示录》,《发展论坛》1999年第7期,P71-72

14)(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概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丁建弘著,《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7)吕一民著,《法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8)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9)钱乘旦著,《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21)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2)刘绪贻 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3)李植枬主编,《20世纪世界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4)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资中筠 陈乐民著,《冷眼向洋·百年启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