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材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时间:2009-10-18 17:29:02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材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点亮导航的灯塔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和【伟大的友谊】
【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第二国际中的斗争】
【国际共运史学研究综述】

三   打破坚冰
【革命前夜的“火星”】
【帝国大厦的坍塌】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历史必然】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凯旋式前进。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 150 多年的历史,以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
本专题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 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列宁主义诞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基本内容。约用3课时完成。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本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疑点:是国际工人运动在今天还有没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在学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探寻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可将国际工运的内容分几个方面整理出几条纵向线索,如:工人斗争的发展、共运组织的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政权的发展等,以突出教学重点;也可按照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程,分阶段归纳概括史实、特征,发展的原因及历史影响,以突破教学难点;更要使教学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如举行辩论会、读书报告会等,强调国际工人运动对今天是现实意义,以消除教学的疑点。

 
一、点亮导航的灯塔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和【伟大的友谊】
这两个题目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 40 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从 1825 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政治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
18世纪末到 19 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较为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社会主义思潮,如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魏特林主义等等。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创造出来的。这个实践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于 1844 年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同时密切合作进行科学理论全面创造的工作。一方面,他们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改造成自己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指的是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

 
【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此目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及其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由是:
( l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1846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宣传革命理论,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则是马、恩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马、恩为其起草了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 2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同时还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总之,《共产党宣言》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和意义。
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为什么说圣西门等思想家提出的设想是空想的?
 提示:他们的设想源于不成熟的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与历史发展成反比。因而他们不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是空想的。
      2.我们应该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从国际主义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等方面去谈。

【谈一谈】
1.“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试卷上写下的话。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略)
2.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说明,它产生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客观地评价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使社会日益形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了摆脱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自我测评】
     提示:
     1.“点燃导航的灯塔”的含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2.马克思、恩格斯“点燃导航灯塔”的社会条件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从 1825 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前提。
18世纪末到 19 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较为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社会主义思潮等等。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与思考】
1、怎样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提示:“过时”的原因:25年过去了,历史发展和形势变化。
“过时”的表现:如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过时”的理解:有些地方过时,不是整个《宣言》过时。
2、谈谈《共产党宣言》对今天世界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思考提示:《共产党宣言》对今天世界的现实意义要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积极建设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阐述。


【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不少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日益显露,面对这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以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为此,应当首先挖掘和研究马克思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尽管马克思还没有遇到象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系统性的全球性理论,但他确实从全球的视野阐发了关于“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今天高度重视:一是对“世界历史”不光要从投资、贸易、世界市场等具体问题上来研究,更应注意从当代世界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从历史观上予以概括和解释。象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发现,关于社会发展“五形态”理论的概括等,就是从“世界历史”出发的。二是“世界历史”的分析与制度分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即不能脱离社会制度抽象地谈论“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最初形成是和资本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且,马克思也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共产主义胜利的先决条件。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的存在才能最终实现,因为共产主义不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这种全球化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国际上有人借此大肆鼓吹走“第三条道路”,还有人主张“人权高于主权”等,都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随着这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加以研究,以寻求全球性问题的合理解决,并使之得到合理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全球化的发展也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化。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这种全球化的发展,才能真正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进而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

对于这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和谐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和谐发展观正是对全球对抗观反思的结果;有的学者则强调这种全球化过程中的制度冲突与政治冲突,因为在当今世界,多极化还未最后形成,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在盛行,因而和谐发展很难实现;也有的学者认为,和谐发展与制度冲突、政治冲突并非截然对立,因为前者是就发展结果而言的,后者是就发展过程来讲的,整个世界就是要在共存、斗争中走向合作互利、和谐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课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现实课题。许多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只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传入和传播,而应重点讲为什么要“化”,离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实际,这一问题是说不清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思想传播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在面临双重挑战:一是理论上的挑战。这涉及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如有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为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有人曲解为教条式的套用,等等。二是实践上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对新的实践作出新的回答。面对这些挑战,马克思主义必须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也就是说,其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朝何处发展?有的学者提出,首先,它应解决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其次,它应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次,它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格,“中国化”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应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鲜明特点;最后,它应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意识中,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人们的深层意识。还有的学者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树立科学的态度,反对“中国化”问题上的自由化、教条化、实用化。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国际的建立和第二国际的斗争史实,掌握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
通过对巴黎公社性质和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使学生养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地图、文字)等学习有关问题。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体验,使学生逐步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内容分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第一国际的出现是历史发展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1)客观条件:1857年,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它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使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在斗争中,资产阶级往往采用从国外输入廉价劳动力的方法来破坏本国工人的斗争。工人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各国工人的团结,才能阻止本国资本家对工人运动的破坏。加强国际工人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行动的愿望油然而生。因此,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趋向联合的形势成为第一国际的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一方面进行艰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培养工人运动的骨干。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工作创造了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的主观条件。
因此,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第一国际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第一国际是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组织。
(2)主要任务:第一国际把支持、声援、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把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的政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在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来的独立的政党。第一国际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

3.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及领导
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从而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同时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
第一国际成立时,马克思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但实际上马克思一直被公认为国际领袖,几乎所有国际纲领性文件和决议草案。都出自马克思的手笔或体现了他的思想。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实际领导者,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1.3月18日革命前的法国。主要指出:
(1)普法战争中法国的失败。
(2)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了波拿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共和国。政权被资产阶级所窃取。

(3)资产阶级政府推行投降卖国政策,普鲁士军队进逼巴黎城下。巴黎人民决心用武力捍卫首都,国民自卫军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到30万人。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尽快地扼杀革命,不惜任何代价同德国缔结了卖国和约,割让洛林和阿尔萨斯,赔款50亿法郎,接着,就全力向巴黎无产阶级进攻。这部分头绪多,又繁杂。教师可把这一时期的主要脉络给学生讲清楚,普法战争不必多讲。关于9月4日巴黎革命后所建立的政权,教师可回避 “临时政府”、“国防政府”、“梯也尔政府”等概念,统称之为资产阶级政府,以减轻学生负担。

2.巴黎无产阶级创建了自己的新型政权──巴黎公社,这是伟大的历史创举。
(1)巴黎公社的成立。突出强调:3月18日革命的结果是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掌握了政权,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公社的选举,当选的委员中,大多数是工人或工人阶级的代表;公社的成立,宣告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
(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着重指出公社的一系列措施,具有无产阶级性质,是真正代表法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关于巴黎公社的性质,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3月18日革命的结果、当选的公社委员和公社的革命措施等的学习,来加以理解。
3.有关巴黎人民保卫公社的英勇战斗和公社的历史意义。
(1)保卫公社的战斗。着重突出巴黎人民面对强大的敌人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知识链接】 “巴黎公社社员殉难处”的描述和形象图《公社社员社员墙》,以培养学生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2)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要结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
(3)关于公社的历史意义,只需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不要作过多的补充,以免加深难度。

【第二国际中的斗争】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异同。
关于“修正主义”问题。指导学生分析、讨论“修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
1.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帝国主义时期,大资产阶级需要在工人队伍中有代言人,修正主义是其政策的产物。
2.社会根源:巴黎公社后30年的和平时期与合法斗争环境,使工人党的领袖产生了和平与改良议会斗争的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3.修正主义从理论上修改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如果对修正主义概念作了错误理解,就可能犯政治错误。

最后,教师应指出:(1)修正主义者是在形势起了变化的条件下,即工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并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没有可能性的条件下,去探索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应该允许,不必大张挞伐。(2)他们提出的新观点,确实有不少荒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确的论述经过实践检验是得到证实的。例如,认为西欧已不可能进行胜利的城市武装起义(思格斯也如此认为)。预言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将占人口中的大多数。阶级斗争未必是越来越尖锐,缓和的趋势是存在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结论已经不是注定不变的规律等。这些已被证明是正确的论点,当然不应该一概扣上“修正主义”帽子,予以否定。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意义。
难点:(1)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的特点及其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
法国当时正处在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工业还属于蒸汽机时代的水平,小生产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因此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而爆发的,而是由于第二帝国晚期的腐朽和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发了巴黎工人的义愤而引起的。

【想一想】
第二国际和第一国际相比,在组织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提示: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前期没有设常设机构,后期建立起来的“执行局”也仅仅是个联络机关,这同第一国际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国际有一个作为中央领导机构的总委员会,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国工人团体则成为它的支部。
原因:(1)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和60年代初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摆脱各种机会主义宗派控制的真正的工人阶级战斗组织。第二国际则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将来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而组织和教育工人阶级,因此对建立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的需求并不迫切。(2)第二国际建立前后,由于欧美工人运动广泛兴起,各国社会民主党普遍建立,各国的国情和所面临的革命任务有相当大的差别,造成了统一领导的难以实现。松散的组织形式,对于各国社会民主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本国工人运动是有利的。

 
【自我测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随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明显增加;
2.合法性斗争成为主要形式;
3.工人斗争更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经济斗争已多于政治斗争;
4.主张以渐进的、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学说兴起并流传开来。在专制主义盛行的俄国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斗争中,产生了列宁主义。俄国继法、德之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其1905年革命结束了资本主义的相对“和平”时期,成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阅读与思考】
思考提示:不矛盾。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足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当巴黎工人迫于形势,自发地发动起义建立巴黎公社,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时,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工人阶级的首创精神。

【国际共运史学研究综述】

1.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总结

回顾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共发生了四件大事、四次探索。四件大事包括十月革命、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实践、苏东剧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四次探索指的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专家指出实践中的四大历史教训是: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
20世纪国际共运为什么会遭遇如此重大挫折?有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时代的认识估计错误,始终认为是革命、战争的时代,忽视时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急于把社会主义推进到共产主义;二是长期僵化的体制,对内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对外关系处理不当。
苏联剧变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落后国家夺取政权后,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用后天的调养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斯大林模式中断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的经济日益失调,最终导致了垮台。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从某种角度看是共产党的衰败。其衰败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点:一是党的思想建设没有搞好,个人崇拜在党内流行,教条主义严重,创造少于教条;二是党的组织建设很不成功,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没有实行,反而成了个人独裁的幌子。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体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道路到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的过程,有专家从中国的角度对以苏为鉴的教训进行了总结:以苏为鉴的原意是不要照搬苏联,走自己的路,中共八大以此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方针,但实际做法只是停留在政策上,没有深究其根本性问题,所以后来浅尝辄止。其初衷是要避免苏联的缺点,但不料成为多快好省总路线的起点。以苏为鉴的内涵在1962、1963年起了变化,从以斯大林的错误为鉴到以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为鉴,发展到全面文革开始,走向极端。直到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指出斯大林模式是僵化的模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较好,20年建成共产主义是“左”;二是坦率承认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都源于苏联,提出改革;三是点出了以苏为鉴的要害是要改变我们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专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一,从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看,既有促进,也出现了问题,仍需探索;其二,对推动社会公正合理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三,从对社会进步文明所起的作用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虽有减少,但社会主义的精神价值普及了,公正、自由、民主、平等在20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

有专家认为,下个世纪社会主义将会继续发展。原因有三:其一,从主观方面讲,不能用老的眼光看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期望出现轰轰烈烈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但现在的社会主义已不是过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希望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苏联模式。其二,从客观方面讲,资本主义仍有活力,但资本主义远非人间天堂,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三,从国际环境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对基本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完全有机会发展壮大。苏东挫折留在了20世纪,意味着过去,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创的新局面,将带来21世纪社会主义的繁荣,代表着未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生存发展的条件。

有专家指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应解决好的问题是:发展问题,秩序问题,组织体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任务是顺应潮流,调整方式(包括放弃某些旧的方式)、推动进步。尤其指出在新的世纪,要转变思维方式,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批判与建设的关系,共产主义运动是从批判起家的,但是,光批不行,怎么建设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长远与现实的关系,过去强调长远目标,对现实考虑不全,现实证明,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三是纯洁与多样的关系,纯洁思想是良好的愿望,但更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四是斗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斗也要合,要斗而不破,破了对我们也不利。

 
通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伟大的胜利、重大的挫折,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深刻的教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明的未来。因为改革已经给社会主义这艘航船装上了新马力,尽管航程充满了暗礁,但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驶向胜利的彼岸。
(周蓉辉《“学术百年暨国际共运史学年会”研讨述要》,载《理论前沿》2000年第四期。)

三   打破坚冰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通过预习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主要特点,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使学生养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分组设计预习提纲和预习方案,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然后提出预习成果,设计预习问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课上通过对预习成果和课上学习的比较,探究问题答案,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个体的认知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由于本课知识理解在难度上较大,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克服个别学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它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起到了启示和推动作用。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所以,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革命前夜的“火星”】

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说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的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就已经分布在俄国的各个工业部门,生产和资本十分集中,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如1902年成立的金属销售辛迪加掌握了全国冶金工业资本的70%,12家银行控制了全国银行资本的80%。但是,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沙皇政权的庇护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国家的定货特别是军事定货来攫取高额利润。它依靠警察的棍棒和政府的监狱来维持企业的内部秩序。(详见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虽然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农村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2、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表现出了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具有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本性。为了满足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需要,沙皇政权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等国和巴尔干地区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充当起世界宪兵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实力不足俄国不得不依赖外来资本,因此倍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制约。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即: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制度和垄断资本的矛盾,农民大众同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富农的矛盾,国内少数民族同沙皇政府的矛盾,俄国人民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沙皇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俄国由此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由于俄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面临着比其他任何国家无产阶级更为重大的革命任务。所以,俄国的无产阶级对对成熟的革命政党和革命理论的需要就尤为迫切。虽然,俄国工人运动开展斗争较西欧各国要晚,但革命发展的迫切要求使俄国无产阶级的成长迅速。

【帝国大厦的坍塌】

在这一目中,教材主要说明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
1917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不堪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二月革命是一场全民性的革命,带有一定自发性。”“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党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的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不是建立起单一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选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1914—194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这两个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在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是二月革命过程中诞生的。二月革命胜利的当天(1917年2月27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继彼得格勒苏维埃之后,全国各地都陆续建立了苏维埃,但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俄苏维埃的作用。沙皇政府被推翻后,一批原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于2月27日成立了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声称它将负责“恢复国家和社会的秩序”,建立新政府。3月2日,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在两个政权并存时期,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彼得格勒苏维埃是一个补充的、附属的、监督性的机关。两个政权并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不稳定的状态,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七月事变后,全部政局已落到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手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面对俄国历史上罕有的二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4月3日,列宁、季诺维也夫、拉狄克、卢那察尔斯基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报告的提纲登在4月7日的《真理报》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共有十条,内容涉及俄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纲指出应当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过渡的办法是: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在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提议布尔什维克党放弃“社会民主党”的名称,改称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前,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曾公然在孟什维克左翼的《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反对武装起义。孟什维克(俄文的音译,意为少数派)是俄国工人运动中敌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派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之一。在1903年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发生了原则性分歧。最后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时,前者获多数票,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后者获少数票,被称为孟什维克。从此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便成了党内两个对立派别的称呼。孟什维克反对列宁的建党原则,把党视为一种组织上没有定形的东西。在1905年革命时期,反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主张资产阶级的领导。反对武装起义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在1912年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上,孟什维克被清除出党。此后孟什维克成为一个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独立的小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4月起,它自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十月革命后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一起,公开反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堕落成反革命政党。国内战争时期,勾结白卫军官和外国武装干涉者,发动武装叛乱,为苏维埃政权所消灭。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此外,还可以 提问: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基本原因)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难点:(1)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和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的当前形势的特点和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的认识。
(2)学生容易产生的疑问是: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对待一战态度为何不同。

(三)问题解答

【学习质疑】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当时,很多人认为:要保卫俄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必须首先保卫国家,所以继续参战是合理的选择。对此观点,你的认识如何?
分析:教师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的危害,资产阶级坚持战争的真正目的(结合上面列宁的话)来做分析,指出俄国二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完成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参考资料:列宁指出,革命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在当前是革命护国主义。很多人认为,继续战争是为了保卫革命。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的斗争视线,把人民对临时政府的不满引向外部,同时以进行战争为名加强反革命纪律,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革命。列宁要求全党耐心地向群众作解释,说明当前的战争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只有政权转归苏维埃才能以民主的和平结束战争。
(选自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谈一谈】
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谈一下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提示:俄国革命爆发前,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的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虽然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农村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为了满足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的需要,沙皇政权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对外扩张和瓜分世界的政策,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等国和巴尔干地区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充当起世界宪兵的角色。由于实力不足俄国不得不依赖外来资本,因此倍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和制约。这样,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以及俄罗斯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和被奴役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为了巩固统治,俄国参加了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战争不仅没有使俄国摆脱国家局势的日益恶化的命运,反而使矛盾激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连绵不断的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所以,战争加速了俄国革命爆发的进程,成为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催化剂。

 
【自我测评】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有何影响?

提示: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①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②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五四爱国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③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予了很大帮助。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暴力夺取政权,中国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自发的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在南昌起义中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阅读与思考】
背景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缺乏进行大规模和长期战争的经济基础,且军事指挥无能,装备落后。可是俄国拉开的战线却很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高加索,同时与德、奥、保、土四国厮杀,完全是一场消耗战。这几年的军事开支,超过以往一百年来军事费用的总和。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和平。可是,无论是沙皇,或是二月革命以后的资产阶级政府都要把这场绝望的战争打到“最后胜利”为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帝国主义腾出手来,加强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918年底,干涉军达到30万。同时,它们加紧协同并组织俄国境内的反革命武装,对苏俄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联合进攻。
本课的两则材料反映的就是苏维埃政府对待这两场战争的态度。
思考提示 
1、 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2、反对一战,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3、材料1中,苏维埃工农政府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材料2中,苏维埃政府要打败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两场战争的性质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而帝国主义对俄国所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是为了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扼杀,是一场侵略战争。所以,要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就必须打败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4、当代世界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在新的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它是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与目标。在国际关系中,和平问题就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书籍、互联网、影视等)搜集资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历史必然】

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存在于“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教师应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的基本原因来分析。结合下文对这两个问题深入理解。
1、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应当承认,国内外有些学者,包括前苏联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内,在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时往往把问题弄简单化了,因而说服力不强。他们只是一般地讲十月革命的各方面的前提条件都已成熟,全部符合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预想,因而似乎革命的胜利完全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他们不对发生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和导致革命的种种经济的、政治的、国内的、国际的因素的复杂情况和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哪些条件是不够成熟的,又有哪些条件是成熟的和十分有利的,从而既论证了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又指出了它的特殊性。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在这些国家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此外,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了物质基础。

  1917年的俄国显然还不是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但总的发展水平与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落后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俄国仍是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2%左右。1917年全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其中大工业工人只有432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0%。1俄国还严重地保留着封建农奴制残余,全国土地仍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此外,俄国的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操纵着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所有情况表明,俄国在十月革命以前只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还不完全具备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

  但是,决定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是否成熟的因素不仅仅是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这个问题时基本上是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的,而实际的情况则复杂得多。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势和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俄国无产阶级虽然没有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它相对地比较集中,组织性和战斗力很强。1913年,在5%拥有500名以上工人的大企业中,集中了全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彼得堡和莫斯科两个地区的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尤其重要的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当时已经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比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得早,而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要比资产阶级政党晚得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年,而俄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则是在1905年出现的。这是俄国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与西方不同的特点,也是俄国无产阶级优越于西方无产阶级的标志之一。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由它所造成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俄国革命条件的成熟有很大的关系。列宁说:“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和平,可是,无论是沙皇,或是二月革命以后的资产阶级都要把这场绝望的战争打到“最后胜利”为止;而各个小资产阶级政党则死守着“民主革命不能排除资产阶级”的信条。这就使得所有这些政治力量都站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从而改变了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使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从国际范围来说,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战争中相互厮杀。这场战争的发生也不是偶然的,是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必然结果。战争大大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阵线的力量,使得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锁链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胜利。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充分利用了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不久就制订了一条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政治路线和正确的策略方针,特别是大力开展了争取群众的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功。列宁认为,不能象第二国际领导人和孟什维克那样死抱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还没有成熟的教条不放,而是应当抓紧已经出现的有利形势,不失时机地夺取政权,然后再来逐步地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关于这一重大理论和策略思想,他后来在著名的《论俄国革命》一文中阐发得十分透彻。他在这篇文章中承认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条件,但是认为从俄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可以变更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先夺取政权,后建设物质文明。他反问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英雄”们:“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列宁深深懂得革命的辩证法,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正因为如此,布尔什维克党才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由此可见,十月革命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俄国国内阶级斗争和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发展和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发展和激化的必然结果。只是俄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十月革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2、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伟大意义

  对于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近年来也有不少人表示怀疑甚至给予否定。这个问题与上述的十月革命是否有其历史必然性有联系,也是在苏联演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有些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是一次“雅各宾式的革命”,充其量也只是一次“反资产阶级的平民革命”;还有的人则根本不承认这是一次革命,而认为仅仅是一次“变革”。这些说法在学术上是站不住脚的,也违反了历史的真实。诚然,由于俄国的落后和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反动,十月革命要完成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包括解决土地问题等。另外,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不少措施也都具有民主主义的性质。但是我们不能单从这些情况来判断十月革命的性质。我们认为,无论从十月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和动力(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首先是贫苦农民)来看,或是从要推翻的革命对象(地主和资本家,首先是它们的代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来看,十月革命毫无疑问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此外,从革命的目标和前途(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来看也是如此。列宁在1918年11月的一篇讲话中明确指出:“十月革命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剥夺资本家的工厂,使生产工具归全民所有;把全部土地交给农民,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尽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这并没有改变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永远不能被抹煞的。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它把全国亿万工农劳动大众,包括被沙皇政府奴役了几百年的所有少数民族人民从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改造成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从国际范围来说,十月革命打破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由理想成为现实。从此,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为它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尽管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但它的基本经验对其他各国,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中国革命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并取得胜利的。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