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百
最新热门    
 
人民版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发展

时间:2009-10-18 17:29:03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发展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一、国王和议会对权力的角逐
二、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三、“制衡”的宪法
四、民主政治的扩展

每子目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自我测验、史学争论等。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以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个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辛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约用4课时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西方的民主政治:既要坚持两点论的观点,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局限性、阶级性;同时又要坚持重点论的观点,抓住事物的主流,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去具体观察各国民主政治的个性;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斗争历程的曲折与反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基础上运用归纳、对比、分析的方法,去总结四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运用广泛联系的方法——把四国的代议制度同历史上或今天四国的政治生活联系起来,同我国的代议制度联系起来,同学生所参与的民主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使抽象走向具体,使遥远的历史走向现实,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运用历史的能力。

本专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以及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度的特点。
难点:1、 英、美、法、德四国民主政治的共性和个性;
2、本专题所涉及内容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比较多,涉及的历史理论和有深刻阶级内涵的历史现象也比较多,成为本专题学习的又一个难点。

一、国王和议会对权力的角逐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英国国会产生的经过以及国会产生的背景。
了解英国国会和国王关系的演变,理解国会与国王进行权力的角逐是资本主义因素在英国各经济领域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
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简单历程,正确分析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这些史实,并试着了解这些史实背后所隐含着的阶级内涵,从而培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发现历史规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针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主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贯穿与本课学习的始终,我们可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透过现象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历史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评价历史人物的阶级实质,从而完成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本课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建立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之上,通过上网、查阅有关书籍来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此基础上来加强对本课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的丰富和理解,从而使学习内容生动起来、学生学习主动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要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有着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学习,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新旧事物的更迭是一个曲折、反复,充满斗争的过程。
从阶级的角度出发,辨证的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表现出的先进性,同时所表现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3世纪末英国就产生了议会,故有“议会之母”的美誉,但伴随着英国封建制度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在各经济领域中的渗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会也随之演变成为与封建专制的代表——国王争夺权力的一极,随着矛盾的激化,18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本课以英国内战、共和国成立、护国政治的建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以及光荣革命等重大史实再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恢弘的历史篇章,同时也体现了革命历程的曲折与反复。并且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还成为把握英国民主政治的一个前提。

●本课从内容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其一是英国国会的产生及其在英国政治生活中角色的演变。其二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历程,其中第二部分是以时间顺序为轴,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与反复,从而指出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议会之母】
本目介绍了英国被誉为议会之母的渊源,探挖了英国议会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而介绍了英国议会产生之初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英国议会是在中世纪末期欧洲各国加强封建王权的潮流中产生的,是中央政府向地方延伸,传统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度的产物。

13世纪初产生的《大宪章》所诉诸的基本原则和权力范围的扩大必然会促进实现该原则和权力的政治机构——国会的产生。
1264年大西门贵族发动兵变,在其召开的大议会中首次允许每城市派两名市民参加,使大议会在成员的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国会的形成。

1295年,击败西门恢复王权的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从成员构成上沿袭了西门议会的结构,英国历史上称此次国会为“模范国会”,成为英国国会的开端。

【斗争与妥协】
本目主要阐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英国议会角色的变化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二是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

 
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走向没落,而资本主义因素却渗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在经济上摆脱束缚,在政治上拥有统治权,便利用其把持的议会与国王展开夺权斗争,与当时专制的斯图亚特王朝矛盾急剧尖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

内战中,新贵族出身的克伦威尔改组了国会军,大败国王军队,把革命推向了高潮,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5月共和国成立。这一革命结果实际上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革命的既定目标,但是只有这样才可能沉重的打击封建势力,才可能最终实现革命的最初目标。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当时已经成熟而直待采集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使革命远远的超出这一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92页)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保护即得利益,稳定政局,阻止人民将革命推向深入,急需集权政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军事征服起家的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起了独裁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同时又暴露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保守性,阻碍了英国的民主进程。

克伦威尔死后,处于同样的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惜向封建势力妥协,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体现了英国当时的国情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情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反复。

【“光荣革命”】
本目主要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曲折和反复中走向了革命即定目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没有按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设想去进行统治,而是积极复活革命前的一切反动措施,其后退幅度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容忍范围,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经过革命取得的利益,于是国会迎立了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即位为英国国王,来按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志进行统治,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革命最初的既定目标,确保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是一场胜利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剥夺其王权,这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物,是与当时英国国情及革命领导力量的构成是相适应的,在当时是切合实际而切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 本课教学重要难点

重点: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角色的发展和演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结果和简单经过。

难点:本课讲述了13世纪英国议会的产生以及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时间跨度大,所含盖的知识内容多,涉及的历史理论和有深刻阶级内涵的历史现象也比较多,因此需要教师抓住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以及典型的斗争史实来进行提纲挈领、以点带面的学习和引导。

疑点:克伦威尔的独裁以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立场问题。对这两个疑点问题的把握要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抓住问题的实质和主流。克伦威尔的独裁阻碍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这一点无可质疑,但从阶级角度来说,克伦威尔代表的仍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其建立的护国主政治也是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需,巩固他们统治秩序的一种政权形式,因此克伦威尔独裁并没有偏离资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也不能把独裁看作是克伦威尔自身的一种退化。同样的道理。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革命目标和立场并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在革命过程中曾出现了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都是他们在寻求建立一种能够保护其阶级利益的政治体制的尝试,同样正是这种尝试的失败,才会出现1688年的光荣革命。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所体现出的局限性,又要从实质上对其在革命中所表现的立场予以肯定。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英国为什么被称作“议会之母”?
答案提示:中世纪后期,英国中央政权开始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的“国会”便应运而生了。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解决各项重大事宜召开了国会,这次国会代表的构成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也有市民和骑士代表参加,英国历史上称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国会的开端。这样,议会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的新形式最早是产生于英国,因此英国赢得了“议会之母”的美誉。

【史家争论】
有人认为克伦威尔的“独裁”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有人则认为其严重阻碍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案提示:这是对克伦威尔“独裁”问题认识的两个方面,共和国成立后,英国国内时局动荡,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稳定政局,打退王党的反扑,镇压革命中兴起的人民反抗斗争,保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即得利益,由此可见克伦威尔建立起的是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军事独裁政权,保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同时克伦威尔大肆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及革命阵营中的民主力量,结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建立的共和国,使革命没有向更深推进,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其阻碍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谈一谈】
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谈一下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提示:马克思这句话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但是在革命实践中,面对国王军的猛烈攻势,使革命就必须比预定的革命目标走的更远,用更加激进的手段去打击敌人,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的革命目标,因此,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而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学习思考】
有人称威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幸运的一个国王,试想资产阶级为什么会选择迎立他为国王?他和复辟的查理二世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请查阅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提示:威廉是当时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有王位继承权;并且他是新教国家——荷兰的元首,英国迎立他做国王可以避免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天主教在英国复活,从而解除了来自詹姆斯二世恢复天主教的威胁,保护了曾在推翻天主教过程中获利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查理二世代表的是曾被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代表,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敌对关系;而威廉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

【自我测评】
英国被誉为“议会之母”,那么你是否知道在议会诞生之初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英国议会在国内的政治生活中分别是以什么角色出现的?试着分析其角色发生转变的原因。
答案提示:英国议会诞生之初只是封建君主控制下的国王政府的组成部分,是国王抗击割据势力的支持者;革命前夕的议会则成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国王争夺权力、进行斗争的阵地。

角色转换的原因: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英国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社会结构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而资本主义因素却在农、工、商等领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迫切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他们参加国家政权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国会,这样,大量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人物都集中在国会,而由他们所把持的议会便成了他们同国王进行斗争的主要阵地。

【材料阅读与思考】
1、通过阅读,你能猜出克伦威尔和曼彻斯特对内战的态度应该分别是以上三种中的哪一种吗?
2、曼彻斯特叙述的这种矛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时是如何得以解决的?
3、在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后,你是否认可曼彻斯特对内战所持的态度?请谈出理由。
思考提示:1、第三种;2、保留了国王、剥夺了王权,实行国会至高无上的原则;3、不认可;只有用激进的手段去打击敌人,彻底打败国王的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英国资产阶级的最终革命目标。

(五)历史问题注释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尼德兰革命说。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16世纪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社会进人了从封建主义形态过渡到资本主义形态的剧烈变革时期。封建关系瓦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出现及其与封建制度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斗争,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尼德兰16世纪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开始时的基本特征。

3、19世纪说。这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欧洲近代上限视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两个上限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欧洲近代史始于15世纪,世界近代史则始于19世纪。世界近代史到来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产业革命极其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范围传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于这一切,占世界人口80%的亚、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纪进人了自己的近代史阶段。从而,以往欧美范围的区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纪扩展成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

4、1500年说。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二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权利法案》及《王位继承法》等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权力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名词的内涵;
结合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去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以及英国议会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从而加深学生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议会和内阁权力的消长情况及其原因;
培养搜集史料、处理史料、运用史料辅助认识、学习历史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以及选举程序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充分的运用比较法和实践模拟法,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和国会之间的关系和1688年后的以及今天的英国国王、国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模拟,在比较和活动的参与中加深对英国代议制度的整体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代议制度的确立是人权对抗神权、王权的一次重大胜利,其在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
君主立宪制较封建君主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中,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后工人、贫民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去辨证的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因此在英国光荣革命后,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来最大限度的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课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叙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即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本课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过和英国在19世纪后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所呈现的新特点。其中前者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几个部分的描述来展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成为本课内容的核心。

【限制王权的法案】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区别于封建君主制的根本就在与国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为此,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是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把实际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从而确立了议会高与王权,司法权独立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第一个阶段。
这些法案包括: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嗣位法》(即《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都对王权作了具体的限制,并把国王继承权、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都掌握在议会手中,君权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再也恢复不起来了。

【小密室的演变】
这一目主要介绍了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的确立和完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某些权力,并享有了立法权,但是行政权还掌握在国王手中,并直辖一个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内阁的主要大臣也延续了17世纪末枢密院的惯例,由国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18世纪初,又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使议会的行政权力大增。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从而建立起了英国式的代议制度。

【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本目旨在加深学生对英国代议制度的全面了解。议会选举规则的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议会的选举规则因袭的仍是中世纪的选举制度,选举权严格受财产限制,而被选出的议员大多都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而广大工人则为了争取普选权,也积极地投入了斗争,成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者。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和选举权,这是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的一次重大胜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这次改革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工人、贫民仍无权选举,充分的表现了民主的阶级性。
此后,英国又进行了1867、1884年的议会改革。使民主政治在资产阶级的范围内不断向前推进,议会选举更趋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本目讲述的是英国式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所呈现出的一个明显特点——行政权力的膨胀。
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而加强行政权力,就是其表现之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逐渐凌驾于议会制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掌握了一部分的立法权,而且,还在议会那里篡夺了财政权,出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

●教学要点。

重点: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了解英国式的代议制度的特点。
难点:本课涉及到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大量相对抽象的政治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去逐步理解;另外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纵向的历史逻辑不是很明显,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为抽象的政治制度寻找一个历史的空间——即一个宏观的历史定位,从而加深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疑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问题。学习本课需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不能仅仅因为英国保留了国王就将君主立宪制和封建君主制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化的将这种政体理解成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而要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去具体的考察这种政治体制代表的是哪一阶级的利益,该体制下各机关执行的是哪一阶级的意志,而保留下来的国王又失去了哪些权力,并且还要重点考察这种制度的确立是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察,才可能对该体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实质的把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通过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该体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其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三)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被誉为“光荣女王”;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品行端庄,也深受人民爱戴;但她俩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拥有的权力各有什么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
提示: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是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君主,拥有空前加强的王权,掌握行政、司法权,并且控制着议会,因而也间接的控制着立法权和财政权。而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在英国是统而不治,成为英国最高权力的象征。这些不同是因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专制王权不断加强,到伊丽莎白一世时达到鼎盛时期,而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王权走向了衰落。

2、为什么会有人把内阁称作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提示:这是19世纪末英国所出现的“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并且,一部分立法权也直接转入内阁手中。内阁还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甚至连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的这种传统上被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也变的极其微弱了。这样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史家争论】
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而有人则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是其的真正归宿。根据我们的学习,并结合革命后英国的发展情况来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提示: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便颁布了《大抗议书》,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革命目标,虽然在革命实践中曾经废除过君主,建立过共和国,但这只是达到英国最初革命目标的一种手段。而由于英国的国情、革命领导阶级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议会权力至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而此后英国发展的实践也能够证明它是适合英国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体制,如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等史实都能够证明这一点。

【历史探源】
英国政治生活中的许多规定都是源于传统或习惯,请结合本课的学习或英国政治生活的实际,搜集资料,来探寻某一政治制度或规定的历史渊源。
提示:可以举课本中的例子,如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举的例子也可以不局限于本课内容,但要符合史实,又能够解释你所列举的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法律和规定。

【谈一谈】
在英国19世纪30年代的议会改革运动中,工人阶级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改革后,直接利益的获得者又是谁?查阅资料,谈一下你的认识。

提示:在改革中,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诉诸于群众运动,一些地方还爆发了大量的工人斗争和暴动,因此工人阶级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支持者和推动者。但是改革后工人阶级仍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这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和阶级性,同时也说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自我测评】
结合史实谈一下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以及内阁所控权力的演变。
提示:“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至此,内阁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便形成了。

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一部分立法权、财政权,被许多英国人称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既然1932年已经进行了国会改革,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运动?你知道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吗?据此谈一下你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2、查阅资料,看一下《人民宪章》中的选举要求在今天的英国有哪些还没有得以实现?
3、在班级的民主选举中,你赞同口头表决还是秘密投票?为什么?
思考提示:1、工人阶级被排挤在政治权力之外;失败;是英国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是具有局限性的。2、并非完全秘密投票; 没有实现国会的每年改选,今天英国规定,最多5年必须举行一次议会大选,但经常是不到5年的时间就会举行大选。 3、结合实际情况回答,并谈出理由。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的问题】

我国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黄振等一些学者认为衡量革命彻底与否,其标准是革命将封建主义摧毁到怎样的程度,是全部还是局部夺取了政权,即革命后所建立的是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新贵族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导作用,造成了这次革命的不彻底,具体表现为对封建制度的废除是有限度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只是取得了部分权力,处在配角的地位上,革命后的英国社会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李其荣则以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认为英国革命保守,君主立宪制表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让步,而且革命后在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中贵族占主导地位。

2.对“保守说”的质疑
刘宗绪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至于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时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刘祚昌认为,把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能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保守。用历史主义分析,君主立宪最符合当时英国历史的发展,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改造。赵士国等认为,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进行合理选择的后果,是适应历史发展主流的进步事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本身无优劣之分。

 
3.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
有的学者从土地问题入手来论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阶级集团都想按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土地问题,但革命最终未能按资产阶级的民主方式去完成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和实现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的任务,同法国革命相比不彻底。同时,学者们又指出,尽管英国革命在土地方面较为保守,但也有显著后果:a.尽管革命是以土地立法的手段来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但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b.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来看,它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新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土地经营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便于扩大耕种面积,采用新的耕种方式,实现农业技术的变革。

三   “制衡”的宪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与能力】
结合美国独立之初的形势去了解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积极作用;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即“制衡”原则的具体体现;
通过对邦联、联邦以及中央集权制的对比,通过对美国的总统制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美国两党政治的形成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注意把史料的学习和历史结论的掌握结合起来,从具体的史料出发,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得出结论。从而实现对美国1787年宪法出台的背景、内容、作用和美国总统制度的特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为欧洲反封建斗争树立了一面旗帜,因此它是一部进步性和革命性的文献;
1787年宪法所蕴含着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要辩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的宪法,要认识其局限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统治者积极寻求构建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来维护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秩序,于是在1787年颁布了《联邦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协调了南北方、大小州、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多组关系,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巩固与完善奠定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是通过1787年宪法构建了其民主政治的框架,因此本课是以1787年的宪法为核心,共涉及了四部分内容,即:宪法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制宪原则;宪法颁布对美国的重大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两党政治。其中第四部分介绍的两党制,是美国的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美国民主政治在实践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此目的设计,便于同学们对美国民主政治有一个更为全面地把握和了解。

【年轻美国的窘境】
美国独立战争中确立起来了邦联制,国家不设元首,只是将北美十三州结成一个松散的联盟,集中的反映了美国民主派、种植园主和小州代表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央权力过大会导致暴政,会导致大州欺压小州和不利与南方发展,但这种体制使邦联政府无论是在国内事物还是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时都不能正常发挥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职能,不能偿还债务,不能有效的进行国内外贸易,无力保护国家安全。一时间,美国面临着重重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便是构建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本目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一是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另一部分则是对宪法所体现的原则以及权力结构进行分析。

1787年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构建上体现的是三权分立的原则,这源于法国启蒙运动中三权分立的理论,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独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1787年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留了一些独立性,这样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既把各州团结成一个国家,又发挥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好的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唯独美国创立了联邦制,因此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对人类的一项贡献。

宪法还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使大小州都享有了好处,协调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宪法中还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折合计算南方人口的总数,这就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1787年宪法的精神就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从“邦联”到“联邦”】
本目主要介绍了1787年宪法在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财政、外交、对外贸易、国家安全等角度介绍了制宪后稳固的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秩序以及美国发展的新气象。

【两党制的雏形】
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成为西方民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美国在18世纪末,在针对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便形成了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联邦党到1820年前后便销声匿迹,到19世纪2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辉格党,1850年后,辉格党逐渐解体,1854年,北方资产阶级联合广大工人、农民组成共和党,19世纪后半期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美国两党制也基本稳定下来,两党交互执政,在美国民主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总结分析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会涉及到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复杂交错的矛盾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老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疑点:费城制宪会议上各利益集团的斗争目标。费城会议上各利益集团的斗争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都得到了相应的体现,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把握可以加深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可以更深层次的去认识美国宪法是如何 “平衡利益”的。在费城会议上以弗吉尼亚为首的大州主张各州国会代表人数应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人口少的小州代表却坚决反对这个主张,其中新泽西州就要求各州代表名额相等。南方代表主张:在产生国会代表时,黑奴人口应该计算在内,为的是保证南方在国会中有更多的代表;但在纳税时黑奴就不应该计算在人口之内,为的是少交税款;同时在关税和奴隶贸易上主张国会不应该有征收关税的权力,而北方代表的主张却恰恰与之相反。

民主派和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及其在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在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充斥着民主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前者要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代表是杰弗逊,后者代表贵族集团的利益,反对政治民主化,主张强化中央权力,其代表是汉米尔顿。而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全国的政府,既可以有力的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及限制人民和民主力量的影响,又可以满足保守派所代表的各个经济集团的经济要求,因此可以说宪法的制定是保守派对民主派的胜利,但是这部宪法又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如:确立了共和制,实行了民选政府制度,宪法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程序等内容,因此又可以把这部宪法看成是保守派向民主派相妥协的产物。但无论是哪一派的主张,所维护的都是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秩序和阶级利益。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结合当时美国的形势,来谈一下《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是邦联制度,这种体制只是把北美十三州组成一个松散的同盟,但在当时却使新生的美国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国家无力偿还大笔的债务,其次是政府不能有效的促进国内外的贸易; 再次,软弱的政府不能有效的保护白人和国家的安全。所有的这些都使年轻的美国面临着一次政治体制的危机。因此,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这在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众望所归。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

【说一说】

你最欣赏的一位美国总统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和政绩吗?
提示:本题需要查阅资料,结合你平时所掌握的历史常识来做出回答,要先找出你最欣赏的美国总统,然后概括他的生平及其任总统的过程中所做的大事,并简单予以评述。

【谈一谈】
民主派领袖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谈一下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提示:杰弗逊的这种观点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体现了美国总统制的特点,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总统制,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由总统任命最高法官,由此可见宪法赋予了总统很大的权利,这是与制定宪法时美国的形势密切相连的,体现了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改变“邦联”制的那种松散的体制,而急需加强中央集权,保护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秩序,挽救危机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愿望。

但三权分立下的总统权力同样要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避免任何形式的独裁出现,实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利益的平衡,美国的总统制成为有别于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并且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不能不说是美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史家争论】
有人认为《联邦宪法》是一部革命性的文献,有人则因其保留了南方的奴隶制度而对其进步性予以否定,请依据史实谈一下你的观点。
提示:《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其在权力结构设计中突出体现了所谓“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部宪法的内容没有否定南方的奴隶制度,而且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但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并且这部宪法成为欧洲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因此对这部宪法我们应该抓住其主流,即它仍是一部进步性的文献。

 
【议一议】
美国的执政党是国会中的多数党吗?查阅资料,了解一下美国会和总统的选举程序。
提示:不是。美国的总统大选是每4年一次,国会选举则是每2年一次,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首先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州首府投票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

【自我测评】
1、有人认为美国的总统制一定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步,因为君主立宪制是封建政治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延续。你是这么看的吗?请试着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提示:我不是这样看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虽然保留了国王,但却剥夺了王权,国王统而不治,议会至上,代表的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因此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从根本上有别与封建君主制度的,因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都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两者的实质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2、结合《联邦宪法》的内容和当时美国的形势,来试着分析一下《联邦宪法》是怎样调和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的?

提示:1787年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留了一些独立性,这样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既把各州团结成一个国家,又发挥了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好的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宪法中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样使大小州都享有了好处,避免了大州控制小州,协调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宪法中还将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来折合计算南方人口的总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调和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尼克松被弹劾是因为他违背了《联邦宪法》的哪些原则和规定?
2、尼克松的这些行为是否应该接受审判和刑罚?而他侥幸逃脱法律制裁的原因是什么?请查阅有关美国宪法的资料来做出解释。
3、你知道美国历史上还有哪几位总统曾遭到过弹劾吗?请简单介绍。
思考提示:1、尼克松妨碍司法审判、滥用总统权力、蔑视国会的传讯等行为违背了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的规定和原则、破坏了立宪政体。2、应该受到弹劾和审判;福特总统无条件地赦免尼克松的罪行;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赦免之权 。3、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 ( 1868 年受众议院弹劾,在参议院未通过,继续任职),克林顿Bill Clinton ( 1998年受众议院弹劾,1999年在参议院未通过,继续任职 )。 


 
【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问题】

1“反动说”:余志森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场主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统治的根本大法”,它在无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没有废止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等方面,较之《独立宣言》是一种倒退。张芬梅亦持此观点。

2.“进步说”:刘祚昌先生对美国宪法的保守性和民主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三权分立本来是保守派为了限制人民权力而设置的体制,但相互制衡也“可以防止出现独裁或暴政,可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美国宪法虽然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从而“保障了人民自由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此外,确立共和制,实行民选政府制度,由文官政府控制军权,规定宪法修改程序等民主要素也都显示了这部宪法的进步性。

3.“进步性”与“反动性”兼而有之:宋子海、陆镜生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在美国实行法制,比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要进步得多,根据1787年宪法而建立的联邦制,加强了集中统一,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有美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关于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也反映了对民意的重视。因此宪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宪法保留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未给印第安人公民权,妇女没有选举权,这较《独立宣言》是一种退步。


四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简单了解法兰西人民为争取共和制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比较两部宪法出台的背景、内容,来找出两部宪法的异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对法、德民主政治特点的学习不能用英美模式去生搬硬套,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马克思唯物辨证主义的活的灵魂,即结合德国法国当时的国内形势、阶级力量的对比以及当时欧洲的民主思潮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探寻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历史渊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肤浅到深刻,学习的过程也由简单的记忆到主动的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法国人民为了争取共和捍卫民主,进行了艰苦绝卓的斗争,要培养学生学习法国人民为进步事业勇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民主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民主实践中去,正确积极的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
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德国和法国的民主政治,尽管其有很多不够完善或保守之处,但民主政治的确立仍是历史的一股进步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英、美民主政治确立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度的潮流中,法国、德国也在重重的矛盾和斗争中颁布了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尽管由于两国的国情决定了法国只是“一票赢得的民主”,德国也是行“专制”只实的“脆弱的民主”,但毕竟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政体,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重大进步。

●本课从内容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通过对这两部宪法内容的介绍来展现了两国代议制度特点,其中第一部分还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出台时的国内局势,可以辅助我们对宪法的内容及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震荡中的法国】
1789年以来,法国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法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斗争也是此起彼长,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政治派别,其中反对民主共和提倡建立帝制的保皇派在法国政界占很大比例,但是法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尤其以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让统治者真正体味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主潮流的势不可挡,另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大发展时期,也意识到此时再实行与民主潮流背道而驰的帝制在法国,尤其是巴黎公社革命后的法国是无论如何也难有立足之地。
因此,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在广大工人群众和士兵的强烈要求下,保皇派恢复帝制的幻想只能破产,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艰难的斗争中得以确立。

【一票共和】
本目主要介绍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宪法颁布确立法国的共和政体和国家权力的分配结构, 并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写入了宪法之中,从而在法律上阻塞了保皇派妄图复辟的道路,使法国早在大革命中确立的代议制度稳定了下来。但是在这部宪法中仍能明显的看到共和派与实力强大的保皇派之间相妥协的许多痕迹,譬如宪法赋予了总统很大的权力,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再如宪法赋予了参议员很大的权力,内阁要向参议员负责,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而参议员却是间接产生的,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保皇派的利益和政治倾向,使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但是法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时期,民主共和政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因此尽管是一票赢得的共和,最终还是在艰难的国内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得已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脆弱的民主】
本目通过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的概述反映了德国代议制度的独特性,因为德国是由容克地主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使德国迈进了资本主义时期,由此可见容克——这种资产阶级化了的封建贵族在德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强大势力,当然也就自然的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因此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处处可见这一迹象。如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事、决定帝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而帝国唯一大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的宰相却只对皇帝负责,这样,尽管国家设立了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我们仍能看到德意志帝国的代议制度混杂了大量封建残余,容克占绝对主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粉饰专制的门面。但是对这部宪法的进步意义也不能埋没,那就使其标志着的德国迈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此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本目的最后一段内容是对本专题四课内容的一个总结,是对其主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一个宏观概述和肯定。

 
●教学要点。
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具体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去寻找两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并能去结合其国内外局势探究其原因;

疑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民主政治与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中所追求的民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宪法的形式使早在1792年就已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稳固下来, 使18世纪以来法国资产阶级一直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因此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民主政治是一种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而巴黎公社则是在法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时期,工人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法国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其建立的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权,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尽管还是雏形),是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民主,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沉重的打击了法国保皇派的气焰,促使共和制在法国得以最终确立。

(三)问题解答

【查一查】
自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历经反复,请查阅相关资料,看一下法国人民曾几次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分别称作什么?
提示:5次;1792年法国大革命中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48年革命中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70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

【学习质疑】
1.法国仅以一票多数赢得了共和体制,说明当时哪种政治势力的强大?而这一历史特点在1785年宪法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保皇派;宪法赋予了总统和参议院很大的权力,这使一些保皇派势力在当时政治上仍占据重要的位置。
2、今天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请以近代英国和德国为例,对比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共性和个性,并试着阐述其原因。
提示: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约旦、尼泊尔、摩洛哥等国;共性: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体制,但却都保留的君主。个性: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权力的象征,而议会至上;德国皇帝却拥有很大实权,主宰议会,而帝国唯一大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的宰相却只对皇帝负责。

 
【历史探源】
你知道法国的国歌和国庆日吗?请查阅相关资料,来找出法国国歌和国庆日的历史原由。
提示: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创作于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的危急时刻。法国的国庆日是7月14日,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1879年,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改中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

【自我测评】
1、有人把“一票赢得”的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了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成为法国最“长寿”的共和国,结合本课的学习,发散思维,想一想第三共和国得以“长寿”的原因。
提示:①法国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②统治阶级惧怕人民的斗争,尤其在巴黎公社革命后,使其认识到帝制在法国
已无立足之地。
③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和不断的斗争
④法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全面大发展时期,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统治者必须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垄断时期的新矛盾。
2、议会民主政治在法、德两国呈现出明显的特色,请将两国的代议制度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并结合当时两国的政治形势来探究这些特点生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法、德民主政治都明显含有和国内反民主势力相妥协的内容;但是法国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而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皇帝拥有很大实权,主宰议会和内阁。法、德两国民主政治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两国的反民主势力都很强大,但法国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洗礼,封建势力受一次次的涤荡,而且法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全面的大发展时期。而德国的封建势力相对强大一些,由于长期的分裂使德国资产阶级成长缓慢,而且非常软弱,而在统一战争中,容克地主表现出了强大的威力。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梯也尔所说的“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最可怕的革命”来自哪里?为什么会使其如此惊慌呢?可见梯也尔主张共和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保守共和国”已经是梯也尔所能接受的极限。但共和派和保皇派为什么还会不满意他呢?
3、梯也尔的这些言论是否可以理解为向共和派靠拢的倾向呢?查阅有关梯也尔晚年的资料来进行论证。
思考提示:1、恢复帝制;人民的革命斗争;因为当时的法国刚刚经历了巴黎公社革命;害怕国内人民的斗争2、因为梯也尔建立的是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因此,共和派反对他的保守倾向,而保皇派又对共和政体不能容忍3、可以这样理解,梯也尔晚年更靠近共和派,并取得了甘比的谅解,他死后,共和派还曾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评价问题】
一种观点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当权者,他们鼓吹自己民主政治的优越和完美;
另一种观点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和西方工人党,他们认为,所谓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自己的民主,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只不过分到“富人桌上的残羹剩饭”而已,至于福利制度的实施,是统治阶级为了让人民安于现状,放弃自己的革命理想。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待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既肯定了其中客观的、合理的一面, 指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的确立,彻底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使资产阶级可以自由积累资本,兴办实业,发展贸易,对外扩张,扩大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促进社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社会生产能力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它客观上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就如列宁所说“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同时又强调了这种民主从属于资产阶级本质的一面。 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赖以存在的基础始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以达到保障资产阶级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其目的。除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再没有其它别的目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虽然千差万别,表达不一,但都始终如一地把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作为他们的一条核心原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