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澄迈中学岳麓版必修一试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高中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结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最新热门    
 
人民版必修三初稿连载:法家与墨家思想

时间:2009-10-18 17:29:10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教科书,在史学观念与教育理念上,呈现出了若干的积极变化,希望大家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

人民版必修三初稿连载:法家与墨家思想

说明:最初文字稿,仅供参考,请您以最终出版本为准。

    

法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创立“平籴法”,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进一步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魏国由此强大起来。与此同时,他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除李悝之外,还有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其中商鞅最为有名。
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主张德刑并用,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的主张

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据说墨家门人弟子结成的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墨子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发”,最后“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他还进一步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建立了“类”(区分事物的根据)、“故”(事物的原因、条件)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墨家广泛应用类比推理,通过类比的归纳形式来说明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六经”包括哪些典籍?


《商君书》是记录法家思想和言论的著作。其中各篇并非作于一人,也并非写于一时,而是商鞅遗著和其他法家著作的合编。《商君书》的第一篇《更法》中记录了商鞅和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辩论。对方提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认为效法古人、旧礼就没有错。商鞅驳斥了这一观点: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阅读《商君书•更法》中的这段话,思考以下问题: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时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