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陈国兵:历史教学中的叙
人民版历史教材“六引导
岳麓版教科书高一历史模
江苏铜山人民版历史期中
人民版教科书专题二课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试题附
吕准能:高一人民版必修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早
最新热门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专制政体之强化

时间:2009-10-18 17:29:16  来源:人民版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专制政体之强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具备微观政治史的知识之后进行中观和宏观的长时段的历史分析。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搜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除历史记载外,还应当重视小说、戏曲、诗词中的有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层面来说,应当按照鲁迅所提示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鲁迅还指出,读史,可以知道“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学生还可以思考鲁迅的话,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二)教学内容分析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帝国之后,中国政治体制沿袭秦政,君主专制整体逐渐强化。这一政治现象对于中国社会也有显著的影响。
●教材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的历史。除了对皇权至上的揭示外,对于相关政治制度的形式,也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学生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应当确定对中国古代政治形式的本质的认识,对于这种政治形式的现代遗存,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思索。
【法令出一】
秦兼并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三皇五帝,自立名号为“皇帝”,随即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有效地制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2千年之久,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方才废除。所谓“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是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十分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能。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由“世官制”到“察举制”,又到“科举制”的历史变化。隋唐以来科举制的实行,对于中国政治文化有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吸引“天下英雄”参与行政,有利于最高统治者控制民心,也使得国家机器拥有了充备的人才保证。
【君权和相权】 
皇帝对于自己的主要助手,通常也注意限制其权力。从汉武帝时代形成“中朝”和“外朝”,到唐代的学士召对会议,到宋代确立中央的三省制,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于是逐渐削弱,君权对国家行政的直接控制,因此得到保障。
【明内阁和清军机处】
明代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又设立内阁进行最高决策。内阁的地位逐渐升高,实际上取代了宰相的作用。皇权对于相权,可以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任命,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处理国政。军机处的出现,使得军政大权更集中于皇帝一身。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王朝已经有具备监察机能的官职设置。汉代设十三州部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而中央机关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机构负责。汉代以后,历朝都设置监察机构。监察体制的逐步健全,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历代监察机构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处于独尊地位的皇权,却没有能力干涉。
●本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学习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后来历朝皇帝制度是不是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答案提示:皇帝专权的制度虽然是秦始皇所创立,而专制主义体制实际上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商鞅变法使这种体制在秦国得以确立。实际上在其他若干强国,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法家政治思想的原则之一,就是帝王的专权。《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韩非子》也主张“法”是君王集权的工具。这些理论,都构成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基础。后来历朝制度,大体都是皇帝专制的制度。皇权因各种原因不能专断,只是非常例的特殊情形。帝制决定着这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与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基础的事实相关的。

【想一想】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经说,专制制度“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心情领导一切”。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点?
答案提示:孟德斯鸠的说法是大体符合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点的。秦始皇的执政风格,所谓“治天下,未能恬倓”,“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就反映了这一事实。与孟德斯鸠类似的论述,还有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说的:“专制政治是不容许有任何其他的主人的,只要它一发号令,便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黑格尔也说,在专制政体下君主的理念“不外是一种任意的、意志决断的理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4页)。这些分析,也是符合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点的。

【议一议】
有人认为,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利条件;也有人认为,君主专制主义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比如秦的统一,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政治权力的绝对集中,行政方式的绝对专断,必然导致思想文化的禁锢,政治生活中富有活力的因素也常常受到压抑,社会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也往往被扼杀。君主专制主义对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破坏作用是显著的,秦代过度调发劳役导致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还应当看到,皇帝的主观意愿,往往是希望小农(编户齐民)直接接受国家的管理,小农经济遭受破坏的原因,还有贵族豪强的残酷剥夺。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的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
答案提示:从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就体现了这样的趋势。
【阅读与思考】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怎样理解这里说到的“分宰相之权”。
答案提示:这里所谓“分宰相之权”,实际上是专制时代帝王通常的政治行为。皇帝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就往往牢牢地把握住最高决策权,即使对于总理国家政务的高级助手,也不愿意分权。这就是《太平御览》卷九一引华峤《后汉书》中所说的“总揽威权,柄不借下”。这也是符合法家“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韩非子•内储说右上》引申子曰)的政治理论原则的。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总体认识水平。
【评价方法】
观察法。
【评价过程】
组织课堂讨论,可以不限于具体的朝代,就皇权独断这一主题,由学生自拟发言稿,不拘形式,选择历史个案进行分析,考察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程度以及进行专题历史分析的能力。
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讨论:
你所熟悉的历史上的名帝名相和他们的关系。
提示:刘邦和萧何的关系;汉武帝和他的宰相们;……
对于教材中汉武帝抑制相权的事例,还可以作这样的知识延伸: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功次居于前列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位望曾经盛极一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当时的丞相,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可见当时相权之重。
汉武帝即位初,丞相把握行政大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初年,田蚡任相,一次奏事,坐谈竟日,荐举升迁的官员,有从平民直接任职级二千石的高级官僚的,使皇帝的用人权力受到侵犯。汉武帝终于表露出内心的不满,说道:你荐举的官吏说完了吗?我也有要荐举的官吏呢。田蚡又曾经请求占用官营手工业管理部门少府考工室的地方用以扩建宅第,汉武帝愤怒地说:你为什么不索性占用武库之地呢!汉武帝成年,亲自主持政务之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而权重的传统。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有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汉武帝时代12丞相的任职离职情形如下表:

【评价总结】
教师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观察,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作业等,实行综合判断,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总结。提倡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师评价总结的结果归入教案及学生学习档案,有必要以适宜的方式告知学生,以有所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