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赵庆娟:以《辛亥革命》
郑流爱:美国历史学科教
佚名:美国费城中学设立
郑流爱:美国中小学历史
德国:美茵兹中学开展二
佚名:美修改伊教科书删
高轶军:美国中学生历史
佚名:美国近10年历史课
佚名:美国历史教科书中
李少娟:新课标下历史教
最新热门    
 
李娟:美国的一节历史课

时间:2009-10-18 17:02:10  来源:李娟
 

 
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从美国的一节历史课谈起


李娟    郭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教师给学生上第一节历史课的一篇教学案例,并结合我国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两方面探讨了应该如何教授中学第一节历史课,进一步提出拉近历史教育和学生生活之间距离的另外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历史学家所作的工作,并提出教师应在丰富的教育理念中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的期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第一节历史课           

美国教学案例

 

一般来说,历史是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记叙,在时间和空间上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在刚刚开始的历史学习的旅程中,如何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开始,把学生引入历史学科的殿堂中,是历史教师不容忽视的。自新课改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对中学历史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中一些教师对中学生第一节历史课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也进行过探讨(2006年,李卫东;2007,李翰),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可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面对一批批第一次接触历史这门课的学生却不少,给学生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机会也不少。历史是什么?历史和学生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要在学校学习这门课?这些问题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历史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笔者从美国一位教师的第一节历史课的案例出发,并结合我国历史教育现实,尝试对学生第一节历史课该如何上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案例指引:“个人的历史”


这节历史课题名为“个人的历史”,是一位历史教师Tina Reynolds在给他的四年级学生(相当于我国小学六年级)上的第一节历史课。课堂大致情况如下:


开学的第一天,Tina Reynolds就要求她的四年级学生在一片纸上完成这个句子,“历史是……”并要求他们相互讨论自己的答案。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写道“我不知道”,而其他一些学生则给出像“很久以前”,“古董和过去的东西”或者“总统和其他著名的人物”等类似这样的简短的答案。Tina问他们以前对历史是否有了解,一些学生回想起了父母或者其他亲戚告诉过他们的一些有关过去的事情,而其他一些学生不能回想起他们以前学过的任何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事情。


接着,她问道一个人是否有历史,比如,有“耶稣史”吗?一些学生认为有,而一些学生认为没有,但是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Tina说,她有一段自己的历史要告诉大家并询问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学生们还是不知所措。她给学生们出示了一张有关她生活中重要大事的时间表,这时学生的兴趣开始被激发:他们急切地主动大声读出Tina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里程碑——她的出生,开始上学,结婚等等。这时,她告诉学生们他们将会制作有关他们自己的时间表来展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曾经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他们将使用这些时间表来构造一个自己的历史同全班分享。


在对学生可能概括出来的事情进行讨论之后,他们开始罗列在他们以前生活当中五件最重要的事情。虽然他们对这个话题很兴奋,但是要写出来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还是困难的,列出一个像这样的清单需要花费些时间。四五个同学围在桌子旁边写边继续分享他们的经历——告诉彼此关于兄弟姐妹的出生,他们家人的度假,或者举办一个新的运动会。在学生工作的同时Tina也同学生们谈话,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选择这些项目(items)或者帮助那些遇到麻烦的人。在完成这些清单之后,学生们把每件事情发生的日期填在一张空的有十年跨度的时间表中(表格见图1)。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他们不得不把这些带回家中在他们父母的帮助下来完成。Tina也要求他们可以加进任何他们在跟父母谈话时发现的新事情。


第二天,很明显,学生们不仅仅记录了一系列日期,而且也从他们的父母那了解到了一件件完整的新事情。他们急切地想在课堂上分享这些事情——Matia从她的三轮车上滚下来的事情,Lisa 几乎被淹死的事情等等。然后,孩子们就开始构建他们的个人历史。他们所有人都不得不写有关他们生活的叙事文,但是他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叙事文展示给班里的其他同学——用录像或者录音带来记录,用上面放着照片(或绘画)和插图说明的海报,或者仅仅阅读他们的论文,一个学生甚至表演作为一个“博物馆指南”来展示他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天都是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如:学生学写论文,设计海报和为录音设计草稿。当学生们来和他们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时,甚至连最害羞的学生也很自豪的展示给大家,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个人的故事。


表格1

——以上材料来源美国《Doing history》第四章:“找出我们不知道的但是关于我们自己的”第37页到第38页

 

二、案例评析

下面笔者将结合我国学期之初第一节历史课的授课情况,尝试从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这两个方面对这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探讨之一:符合历史学科特性和学生心理的教学内容。我国的教师在学期之初给学生上这次课时,挑选的内容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直接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开始讲起;第二类是讲历史的学习方法,基本线索以及教师对学生以后学习的要求(2006,李卫东);第三类是给学生讲授“什么是历史”,“历史有什么作用” (2007,李翰)。在这篇案例中,教师是选择围绕着历史这个学科中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历史这门科目是关于什么的;历史的证据性(包括如何收集历史信息和对历史信息的判断);历史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是符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性的,从史学史角度看,古往今来,不少历史学家(1981,爱德华·霍利特·卡尔)都在围绕着“历史是什么”“历史对人类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争论不休,而历史的证据性毋庸置疑更是这个学科的基础。其次,对于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也是他们最想了解的和最需要了解的。这门课是怎么样的一门课,它和我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学习它,正如一些学生所说的“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因为它是关于我们和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的。但是我们不在历史当中[1]。”因此, 这些问题对于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如何在第一节课中就开始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我国教师的做法和案例上的做法的差异性就显现出来了。

 

探讨之二:“做中学”的教学设计。我国教师的做法一般都是用讲述法,会引名人名句,比如“读史可以明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等等,把抽象的理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这篇案例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路。正如案例上讲的,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让学生在一片纸上完成“历史是……”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讨论,这里教师有一个巧妙的设置——了解学生对“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其实是对下面安排这节课的内容提供一个基础。看到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她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大概是处于11、12岁这样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没有那么强,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事情关注的比较多——提出要让学生制作“个人的历史”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制作自己的历史来体会将要教授的三个问题。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如何去体会这些问题呢?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过去十年的生长历程中对自己现在影响最大的事情并且罗列下来,同时,教师为这一工作提供了一个示范——她出示给学生们一张有关她生活中重要大事的时间表。通过这个过程教师给学生传达了一种信息——历史关心的是解释我们如何到达我们今天的位置,知道某个人自己生活的历史是历史理解的最基本的形式[2]。接着,让学生自己回忆以往的事情并写下来,因为很多学生回想不起来那些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回去询问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戚并在父母或其他亲戚的帮助下完成这个任务,并最终完成那个时间表格(见表1)。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故意安排学生学习收集资料并且鉴别资料的一个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当父母所告诉给他们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与学生回忆的不同时,他们会进行对比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他们甚至为了了解清楚那件事情去询问当时在场的一些人,甚至去翻阅他们的日记,他们开始了解到了依靠记忆的局限性,也开始了解自己,亲人,和事情发生在现场的一些人以及日记都是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开始学着处理历史研究当中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处理有冲突的解释,和如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接着他们还要把这些事情记录在教师提供的那张时间线索表格中(表1),这就为学生以后对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时间年代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把自己挑选的资料直接呈现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最后,教师让学生从中挑出对自己现在影响最大的五件事情并用记叙文或者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除了选用记叙文这种最常用的方式来展示外,还可选用海报,录像带或录音带,甚至博物馆指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历史在他们生活的社会当中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此其一;其二,学生从时间线索表中挑选五件事情又以记叙文的形式展示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模仿历史学家利用信息展示他们的叙述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这种历史思维方式的一种锻炼。


一个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延伸。这节课到此并未结束,教师会介绍给学生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去阅读的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调查一个人的过去对她∕他的生活的影响,甚至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带着先前在制作自己的“个人历史”中学到的挑选鉴别资料的方法和组织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来评价和分析他们读到的人物传记的书籍。接着教师并不是以我们通常做的那种方式——写读书报告的形式来检查他们是否有读,而是让他们或者以制作广告的形式来宣传他们读过的书籍,或者以小组来讨论他们共同读过的书籍,并评价他们读过的书,因为在实际社会当中,我们成人对待人物传记的确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很显然,这一种从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历史学科中那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并让他们在知识扩展的基础上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比起抽象的理论解释,会让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入,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三、有益启示

美国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这一节历史课,其实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是一堂“做中学”的历史课,它对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尤其是低年龄阶段学生的历史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不得不令人深思。


思考之一:巧妙而合适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丰富的教学理念上的。通过此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位教学设计者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实做”思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的。具体表现在:教师时时处处都把历史在社会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学生把他们过去的事情用相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体会历史当中三个最基础的问题;用社会中人们对待人物传记的方式来为学生布置读书的任务等等。我国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给教师足够的空间来发挥,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教学理念,在组织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才有丰富的选择余地,而目前我国不少历史教师教学理念还处于凌乱的状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专业的学科研究背景,还要有丰富的教育观念和必备的心理学知识。


思考之二:这个教学案例为历史教育、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三者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我国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历史的借鉴功能,比如:我们在讲授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经常会提到其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的经验教训。因此,也给学生输入了一种历史借鉴性功能的观念。可是,一旦学生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处理身边的事情时,历史的借鉴功能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同传授历史知识一样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这种历史思维方式是学生在模仿历史学家所作的工作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的,我国学者也有过论述(1996,赵恒烈)并认为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与史学家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3]。这就为中学的历史教育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经历历史学家的研究历史的过程,使学生把在这个历程中培养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再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他们在判断某件事情时,不会盲目的只考虑一方的观点,而是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收集信息,然后做出理智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会渐渐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会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这一点正是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所必需具有的素养,也是历史在公民教育中发挥最大功效之所在。


注释:

[1]Linda S.Levstik&Keith C.Barton:《Doing History—Investigating with 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Mahwah,New Jersey,London.2005.p38.

[2]同上.p38.

[3]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①Linda S.Levstik&Keith C.Barton:《Doing History—Investigating with 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Mahwah,New Jersey,London.2005.

②爱德华·霍利特·卡尔(英).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③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④李卫东.《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J】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

⑤ 李翰.《我的第一节历史》.2007.7.

文章来源:发表于《历史教学》(中学版)09年第2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