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余晖:开放题在高中历史
余晖:开放题在中学历史
罗晖:岳麓版《中国屹立
罗晖:岳麓版《新中国外
林朝晖:新理念——以工
林朝晖:历史不是沉寂的
林朝晖历史不是沉寂的而
林朝晖新理念——以工业
最新热门    
 
杨朝晖:李海静老师《辛亥革命》思考

时间:2009-10-18 17:03:39  来源:杨朝晖
 

本沙龙是一个由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构成、追求教学业务精进的团队,属于一般性质的民间社团。它始建于2005年,发起人为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老师。沙龙是这些历史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舞台。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长”。活动方式是座谈研讨、聚会交流、集体听课备课等形式。2007年11月,本沙龙建立博客群,以广交各路同道,督促成员奋进。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51077/index.shtml

 


成长沙龙071215会议简报

 

时间:2007年12月15日13:30-17:00

地点:首都师大课程中心

与会人员:杨朝晖、赵博、李鹏、李海静、黄晨、常志伟、王小俊、陈亚东及多位叶老师、赵老师和宋老师的研究生等。
 

会议主要成果概述:


1、关于李海静老师《辛亥革命》公开课的课例研讨非常成功,这主要体现在:


(1)李海静老师对这节课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能够将这样一节在“传统”意义上需要花费四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在一节课上有重点有选择的教授完毕,且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成功。


(2)课后的点评深度是以往沙龙未有的。与会人员的探讨更多的不是纠缠具体知识和授课细节,而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材宏观处理而畅所欲言。回顾这次点评,新课程的确带给我们新的思路,带给沙龙新的气息,这种变化前所未有。


(3)李老师的这节课,杨老师、赵博师兄、李鹏师兄和我已经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书面意见,这样“公开课详细材料+笔谈材料”,可以构成一个“成长沙龙课例大家谈”的雏形构架。这应该是我们今后沙龙致力的一种成果表述,这也是我们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积累后出现的新局,来之不易,值得欣慰!


2、杨老师的《让历史教育的意义真正发生——“三维目标”阐述》报告使大家对三维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解答了不少大家观念上的困惑。

 

关于沙龙会议话语权的思考:


本次讨论的主持赵博师兄在会上提出了“言简意赅为沙龙交谈之一必要原则”,亚东认为确是至理名言。目前沙龙会上闲言赘语少了很多,“会前提供一定材料供大家预热+会上出示关键材料并抛出关键话题引发讨论+会后书面整理成果”也已经成为沙龙活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流程,但讨论时应让更多的老师分享更多的话语权,而每位老师也应珍惜重视沙龙会上的发言机会,相信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也不是难事,沙龙距离真正实现“我参与、我贡献、我分享、我收获”的局面应为期不远。其实话语权的背后是思维的书面表达化,这恐怕是沙龙质量提升的关键。亚东愿意把这一点领悟抛出供大家探讨。

 

下次会议预告:


1、昌平二中分校暴玉果老师校本研究课《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的纪念》课例研讨


2、沙龙年度聚会(为杨老师温居)


时间:2008年1月13日下午1:30(初步,如有变化提前一周通告大家)

 

这次会议没有录音笔录音,黄晨和我的记录也都很简略,所以亚东采用了这种方式给大家一个交代,鉴谅!

 

陈亚东、黄晨

2007年12月19日

 

 

 

 

如何抓住中心,凸现“意义”

——对李海静《辛亥革命》设计的思考

杨朝晖

 

课标表述:“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这说明本课的中心思想是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题眼是:“意义”。


那么如何抓住“题眼”?凸现“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感受“先进性”才能实现理解“意义”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先进性”。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必须要抓住“潮流”才能破题。因为只有抓住潮流,我们才能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一种历史必然,在认识必然中才能体现出革命带来的先进意义。因此,讲清楚必然性是理解先进性的前提基础。


如何讲好必然性?我认为基本的策略就是要把背景讲好,讲透。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背景教学从来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而且在很多时候都应该被视为教学重点内容。因为背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发展的复杂因素,而这些恰恰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锻炼学生历史思维最好的载体和契机。那么,作为这一课来说,我认为尤其要讲好背景,而且要将背景放大。应为只有放大背景,才能让学生感受得到“潮流”。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联系的意识。因为潮流只有在高站位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出来,体现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在教学中,教师的思路还要更加开阔,要有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的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意识,同时也有将中国自身的发展历史进行联系的意识。只有在这样一种联系之中,我们才能把“潮流”这件事凸现出来。由此才能为学生对于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先进性的认识打好了基础。


一般的情况下,讲“先进性”还需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只有在对比中,先进性才能自然凸现。在这节课中,如果李教师能够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的历史进行有意识的联系和回顾,学生自然会从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中找到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还有一个认识需要教师在课程中进行澄清和强化。那就是如何理解“革命”?革命就是武装暴动吗?辛亥革命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武昌起义吗?我认为,武昌起义仅仅是一个标志而已,更加深层的意义应该是以武昌起义为起点所带来的一系列近代中国政治的变革。而尤以中华民国的建立,尤其是《临时约法》的颁布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因此,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心,应该在中华民国的建立而不在武昌起义的爆发。而在讲中华民国建立内容时,又应该以讲透《临时约法》为重点。因为《临时约法》是体现辛亥革命先进性最重要的符号代表。因此,在联系对比中讲透《临时约法》就成为教师教好这节课的关键。


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资产阶级政体建立的先进意义外,我认为还有另外的一个线索,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民国复杂而曲折的建立历程,使学生对中国特有的复杂国情的深刻体认,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以复杂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基础,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在民国建立的过程中,将体现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那样一种复杂的关系的事件和人物显现出来。由此,才能达到对历史发展复杂性、曲折性深层认识和理解。


而如何选择出典型的案例材料并能从政治、经济与文化相联系的视野来看待和分析典型事件与人物就成为教师上好这节课的有一个关键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