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远程研修:学员作业赏析3

时间:2009-10-18 17:04:20  来源:本站
 

新疆乌鲁木齐(1)班  杨红坛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例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3.认识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回忆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教师简单地把初中知识进行梳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等,锻炼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形成竞争意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逐步树立热爱和平的信念。

 

推荐语:结合今天的视频学习的内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到位。

推荐人:沈素英

 

 

 

l        课程直属班 赵颖

《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问题设计

(1)列强为什么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

(3)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

(5)《辛丑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设计思路:这是一系列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系统理解教材的能力。同时问题环环相扣,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推荐语:我们先来看内容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然后我们作如下分解: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3.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无论是历史事实发生的实际情况,还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其整体设计都应该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层面同时展开,然后再简要分列两条线索适度展开说明。这部分内容与大纲版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侵略与反侵略是作为一条标准整体设计的:列举侵华事实——概述斗争事迹——体会斗争精神,这就内容上规定了新课程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路。老师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是上述分析呈现的整体。另外,就侵略这方面的史实来说,并不强调深度,所以一方面你的问题群的次序要调整,使其由浅入深,另一方面可以减掉一两个问题,例如(1)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2)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3)《辛丑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在学情允许的情况下)简要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

就教学过程而言,新课程教学不要一味想到老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断地去看书回答问题。上述问题难度真能起到“培养学生系统理解教材和思维的能力,同时问题环环相扣,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吗?据我们上课的经验,这是让学生痛苦的事,而且这些问题,是进入教材之前的问题,他“炮声”没有听见,“洋鬼子”没有看到一眼,反抗的激情没有沾染一点,就面对强大的一连串的问题强迫,这不是多数老师的上课法宝和传统套路还要冠之以问题教学的虚名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学员的设计及其理由“1)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2)建国初期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通过设计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我们常常会一厢情愿地自我认同,难道设计这一组问题真有这样的作用?我不乐观,我是这样发帖的:新课程教学一开始就用概括性的问题来引领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样的问题下展开分组讨论,可能的情况是:学生读书,捧起书本来照本宣科。问题和理性认识能否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这很重要。

                                                     推荐人:束鹏芳

 

 

 

l        海南

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及其在宋、元时期的演变和明朝设内阁,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等基本史实。。

②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对课本中的史料和课堂补充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在阅读时快速寻找关键字、词、句的方法。

②在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时,突显“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一主线,培养学生领略看问题看事物主流的策略。

③引导学生把本课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如秦、汉时在君主专制方面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古今中外纵横联系的大历史观。

④利用教材上“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要要求学生绘制宋代中央机构简图,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绘制一幅秦至清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帮助学生掌握用图表法梳理历史知识脉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南专制主义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清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但它的是少数人意志的体现,特别是到古代社会的晚期,它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②通过对“军机处的设立有何作用”的学习,让学生探讨“专制与独裁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而民主有时往往不如,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民主而非专制呢?”让学生对民主、民主与集中制有初步的认识。

    推荐语:本设计十分具体,操作性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不足的地方在于所有表述的主语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是“教师让学生做……”,而不是“学生自己要做……”。如果我们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去评价一节课,其结果就是“教师表现得怎样?”,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所有目标的主语都应该是学生,而不应该是教师。为了行文简洁,我们可以不写“学生”二字,但应该能够领会到主语是学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