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远程研修:专题课程学习体会收获

时间:2009-10-18 17:04:24  来源:本站
 

 
不是你会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

——专题设计课程的学习体会与收获

 

课程直属班 学员 梁君华

 

【体会】新课程的从内容编排到形式特色,从体例设置到阶段安排,都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前的教材只是为了“历史”而编“历史书”,现在的课本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而编排。课程标准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各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课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师教学依据的是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当然,一切为了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主的观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收获】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路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是以“我擅长什么”来进行教学安排,也就是以我所知来设计环节。但在本专题学习中看到的几个案例,却让我感觉到现在的教学设计不再是我会什么我用什么,而是学生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我用什么,例如课例《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中的一个设计:

实验区有一位老师用这样两张幻灯片来导入本课。第一张是:同学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位传奇人物,说她传奇,是因为毛主席跟她握过手,周总理给她敬过酒,江泽 民总书记称赞过她。她就是中国唯一连续当选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之一,因此申纪兰可以说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

再看第二张:这是第一至第十届人代会序列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申纪兰参加过的十届人代会,问学生有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学生观察、讨论,发现问题:第三届至第四届之间即1965-1975年十年间未召开过人代会,老师向学生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认识?要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出现了波折。老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由此导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是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关注社会面向生活,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关注。另一个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课例也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设想】在某节课中,可以打破教材结构,以学生认知水平及兴趣安排内容。例如《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教材是依据背景、过程、影响来安排内容。但直接对背景内容分析,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因此,可以先安排过程,让学生由直观的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开始认知,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为什么此时会出现新航路的开辟,此时再转到背景的分析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单元内的知识大多具有系统性,不适宜打破结构,教学中应该注重单元内知识的联系,避免专题设计下知识成块而缺少线的联结。如必修2中第五单元的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这一单元内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单元与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比如刚才说到的必修2第五单元,和前面的第四单元有一定的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离不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单元间存在的联系,使知识间纵横联系加强。有时某一单元可能与其它模块的部分知识有联系。例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与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必修1时,教师应该安排适当时间补充这一内容,但因为这不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后面到必修3还要继续学习,所以教师要掌握好尺度问题。

【朱正标点评】“让课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这是一句深刻领会新课程本质内涵的学习体会。梁老师在这篇作业中,从对课程标准编制到教科书的编写,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处理,处处透露出观念的更新,抓住了新课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一个在课堂上卖弄自我学问的教师,即便学术水平再高,仍然是一个蹩脚的教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的不应该是我擅长什么,而是学生会什么和需要什么。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以及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对教材进行处理,再加工,使得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教科书的具体处理中,梁老师立足全局的观念,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反映了历史的整体性。充分体会新课程背景下的专题设计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从而避免了一种就模块讲模块的彼此割裂的倾向。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人类历史文明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全貌。

 

 

 

 


面对新课程专题设计的挑战

课程直属班学员 庞晓宏

 

挑战: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仍然是章节体,按时间和性质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这样整体性比较好,而且有利于学生记忆。如今,新课程的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分成三大类,个人感觉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这对没有系统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记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历史教学就会提出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时间来适应和调整。很多老师特别是从教时间长的老师,对高中编年史的知识系统要可以说是烂熟于胸。现在要把“家里”所有的摆设全部打乱,重新安放。即使一切安放妥当,也会产生很多别扭。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取不到想要的东西,思维自然也可能卡壳。同时,原来在编年史的基础上已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教学风格,面对专题教学却无用武之地。一个口碑不错的老师可能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上课,反感、抵触的情绪也在所难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调整。

其次,专题教学的度不好把握。这里的度指的是难度和深度。我们学习的新课标,都是指导性的东西,课标上要求是最低的要求,那“高”要“高”到一个什么程度呢?特别是在现在评价机制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考试要考到哪一个程度呢?这一点不好把握,太深太广时间和精力来不及,学生也接受不了,太浅太易心里又直打鼓。

第三, 对教师的专业功底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题设计在编年体的基础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必修三中的内容很多在以前都是一笔带过、甚至连老师也不知道的内容。再者,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就对老师的专业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教材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价值观念较以前都有突破,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最后,建立较清晰的知识体系难度较高。

如何走出来:

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转变认识,多积累与备课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在备课过程中抓住主线,这样来解决时空跨度大的问题。

2. 更新理念,积极应对。

3. 不断学习充电,重新打造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新的要求。

4. 对新课程新增的许多历史知识,应提前熟悉。

 

 

【朱正标点评】关于新课程的专题设计对教师的挑战,您的认识是准确的。新课程的专题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把握的尺度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专题设计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师不能再按照自己的经验教学,某种程度上,教师必须精研课程标准和地方的教学实施意见,成为新课程的“准专家”。教师必须要有观念更新的动力,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的设计,避免与初中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复,突出了问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更好的情境,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做到博览群书,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代主题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心理倾向。在此基础上,要提高教学技能,对于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沟通、合理恰当的评价技能都必须掌握,否则无法应对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用旧的观念看新课程,用旧的教学方式教新课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