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郑锋:略谈新课改中综合
郑锋: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张月峰:人教必修三课外
陈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陈其: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陈梧桐:人教版历史必修
马执斌:人教版历史必修
何成刚:人民版必修第一
最新热门    
 
陈锋: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时间:2009-10-18 17:04:27  来源:陈锋
 

陈锋: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由于本部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好,高一学生是在屏北分校上课,这导致许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我校本部没有招收高中生,加上屏北分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福州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⒈本课

 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⒉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六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流程】

  同学们刚刚度过了新节,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

  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老师也找到一副很有名的春联,与同学们共享:

  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

  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同学们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

  答:五种农作物。

  问:具体是哪五种农作物,同学们知道吗?

  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

  投影:

  知道了“五谷”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以后可别被别人说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啦。

  古人把“五谷”与“太平”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投影: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

  民间俗语: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这句俗语当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只好是本专题头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吗?

  (板书)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像。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农业的始祖。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

 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可见,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

  (板书)二、农业的发展

        ⒈农耕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投影:磨制石斧、石锄、骨耜、战国铁农具。

  问:你能说说这些农耕工具的改进之处吗?

  答:……

  投影: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想一想: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

  (板书) “神农能殖嘉谷”            石器锄耕

            “以牛田”            ↓

       重大突破                铁犁牛耕

            铁农具

  投影: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想一想: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答:他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最主要原因是“以牛田”。

  (板书)⒉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投影:大禹治水;都江堰。

  投影:

悯农诗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问:你如何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

  答:农民辛勤耕耘,不怕流汗,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一找:不利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板书)泰半之赋(赋税)

      沉重的力役(徭役)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合在一起,可以称之为繁重的赋役。

  (板书)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赋税:“泰半之赋”

        ⒈繁重的赋役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投影: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答: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

           导致 政府:税收减少

  (板书)⒉土地兼并——        →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农民:破产暴动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投影: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

  (板书)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但是人民版教材中居然根本没有篇幅涉及到土地制度,再加上学生初中没有学过这方面的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扰。由于土地制度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加上课本上缺少这方面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做笔记,在备课时参考了浙江省的会考纲要,里面并未要求掌握土地制度,所以在教学时省略了土地制度的内容。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4页“学习思考”

答:因为⑴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⑵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⑶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⑷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工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课本第7页“学习思考”

答: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

  课本第8页“自我测评”

 

答:⑴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⑵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⑶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⑷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⑸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课本第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⑴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⑵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