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公开课,请大家提些宝贵建议

时间:2009-10-18 17:05:03  来源:liqing
 

 

liqing:近日对《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的思考和课件制作

 

希望大家能在这两日提出批评意见,我23日正式参加比赛。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353/archives/2007/391166.shtml 
 
5月18日

今天下午3点抽签,我2点半左右就到了,教研员顾老师把我领进了阅览室。不久其他三位比赛者也都到了,说老实话,彼此都不是太熟悉,也没有听过对方的课。先是抽签,我最终是抽到了第四号——也就是最后一个。然后顾老师把比赛的内容给了我们,居然是初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觉得紧张了一下!当时我们一致的认识是内容枯燥,要上好很难,顾老师安慰我们说这一课内容少,应该好上。但正因为内容少,所以才难上啊!

在回学校的车上,我只是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难道仅仅是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仅仅需要展示一下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对于本课具体的内容,我并不熟悉,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我居然还没有上过初二的新教材。回到学校后,我立刻直奔图书馆,在另一位初二历史教师的帮助下找了几张光盘,其中有关于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影片资料,还有一些图片素材和一个现成的课件,同时复印了一份本课的教学参考和教案

晚上在家,首先翻阅“课程标准”,其简单程度让我几乎可以在十分钟内达到目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知道”一词就把内容限定在识记的层面上了,但能力呢?情感呢?我还把教材、教参和现成的教案都浏览了一遍,还看了一下现成的课件,都不能让我满意,主要是太简单了,而且不符合实际。比如教案中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在课上有学生的活动,但我并不是在本校上课,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些,对于我将要执教的学生我是一无所知,只能凭着感觉进行判断。至于现成的课件,还是学校出钱买的呢,还不如网上下载的好,而且还是打包生成文件,不能从中间获取任何资料。

但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也有一个信息启发了我,那就是袁隆平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动”不是很好的情感吗?我们难道不会为邓稼先而感动,不会为新中国的成就而感动?

 

5月19日

面对如此少而枯燥的内容,课件是一定要用的,何况本课内容涉及原子弹、火箭、神舟飞船等,素材应该不会少。但是经验告诉我,备课和素材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当我们备好了课,往往找不到需要的素材;而我们所有的素材又难以达到备课的要求。所以我一般都是先找素材,然后再备课,我戏称此为“看菜下饭”,虽然这会影响到课堂的质量,但总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弥补,总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

今天上午就利用网络下载了两段影片,分别是“感动中国2004”颁奖盛典和“感动中国2005”颁奖盛典,因为其中有有关袁隆平的介绍和神舟六号宇航员的内容。但是从网络下载的视频都是RMVB格式的文件,不能进行剪辑和直接插入PPT课件,必须要转化成MPEG或AVI格式的文件,而这也是一个困绕我很久的问题,看来今天非得解决不可。经过努力,终于在网上找到了破解版的RM转换精灵,成功实现了转化。的确,每次开课我们都能收获很多,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有技术上的,而我,算来已经三年没开过课了。

视频的观看和剪辑过程其实也是在思考如何备课和上课的过程,因为这毕竟涉及到课堂的使用了。最终我剪辑了六段视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对邓稼先的介绍,神舟六号飞船起航和“感动中国2005”给宇航员的颁奖词、对袁隆平的介绍、“感动中国2004”给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的两个愿望。至于其他的资料也收集了一些,比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接下来就是正式备课。首先当然是确定教学目标,但这并不能完全由我做主,其实教材和课标已经作了限制。在具体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60年代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导弹;70年代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我们把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称为“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是邓稼先;7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理解:我们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导弹的意义何在?人造地球卫星的意义在哪?“两弹一星”对于新中国的意义何在?“杂交水稻”的价值何在?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分析:新中国的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在情感方面,以“感动”作为突破口,要让学生学会“感动”:感动于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和奋斗精神;感动于袁隆平的执著追求;感动于新中国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并由学生的感动而增强自豪感,进而启发自身的行动。至于本课具体的内容确实不多,而且板块清楚(就不说条理了),就是“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而且重点也就在这里,难点应该在如何让学生“感动”,学生如何认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在知识识记方面,肯定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强化印象,比如使用视频展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介绍邓稼先和袁隆平的事迹,肯定要比讲解要好,利用图片强化学生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印象。在能力方面,必须要作好铺垫,方能让学生顺利地达到理解。比如,要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才能理解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要进行中外比较,我们才能理解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意义和现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要以一系列的数据比较方能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的价值等等。对于新中国科技成就原因的归纳,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一点点渗透。至于情感方面,要让学生感动,必须要以事例展示,必须要以情动人,幸好,感动中国系列节目能达到这一点(否则也就不能感动中国了)。

正是在以上的认识中,我先在纸上画出了课件的流程草图,但是也留下了一个问题,在各个板快间如何过渡?这在今天并没有完全解决。

 

 

今天白天我还决定以时政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导入,并草拟了一段开场白:

同学们,虽然今天我们是初次见面,但我们有着一样的肤色,我们可能都会一起关注某件事情,我们也都可能会为某个人所一起感动。无锡东林书院有幅著名的对联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就让我们先从天下事说起吧!

但感觉从无锡东林书院开始有点突兀。

5月20日

今天开始制作课件,实际的制作我仅用了半天的时间,而制作课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昨天的思路不断进行修改的过程,最终舍弃了很多的内容,比如省略了两段视频,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长征号系列火箭、“两弹一星”精神、神舟号飞船等。

导入部分以两幅图片展示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通过国际一直反对两国核试验导入到对核武器的认识,以一张幻灯片向学生解释核武器的一些内容,再就是介绍了各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其中中国最后出现(注:并不是时间上最后),导入到新课。

一开始就是视频,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然后出示两段材料:材料一: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总统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以防最坏的事情发生,幸好最后双方谈判达成协议,悲剧才没有发生。1955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材料二:陈毅曾多次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根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分析:我国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再让学生讨论:随着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中国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我们又应该如何利用核武器呢?于此出示我国政府的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接下来以一张幻灯片向学生解释导弹的一些内容,了解其意义,强调我们习惯上把原子弹和导弹合称为“两弹”。再以另一张幻灯片“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导弹核武器”介绍我国研制导弹的历史。接下来就展示两幅导弹的图片。

以“自由阅读卡”的形式展示我国研制“两弹”的困难和科研人员的付出。再以图片展示邓稼先,以视频对其进行介绍,引导学生看导入框内容,说明当时邓稼先只能作为一个无名英雄,最后展示一段张爱萍悼邓稼先词:“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勋泽人间。”结合教材中邓稼先的一段话体会词中的含义。

以导弹引入长征号运载火箭,出示长征一号图,再出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图,点名两者间的关系。以“比一比”的形式进行卫星方面的中外比较,体现我国在卫星和运载火箭方面的成就。出示图片一箭三星发射强化印象。再以“小卡片”的形式展现“两弹一星”精神,这一精神肯定学生不能总结,只能展示和体会。然后以现在我国哪些瞩目的科技成就过渡到神舟飞船,展示其发射历史,以图片展示神舟六号发射场景和两位宇航员。

以“让我们把目光从深邃的太空转移到宽广的大地”引导到下一板块的内容。首先出示“感动中国2004”给袁隆平的颁奖词,让学生填最后的人名:袁隆平。然后以视频介绍袁隆平,再出示一系列数据,展示杂交水稻的意义。点名袁隆平为什么能感动我们,然后以视频重温“感动中国2004”给袁隆平的颁奖词,再展示袁隆平获奖后的两个愿望,点明其不懈的追求。

至此新授内容基本结束,以考一考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课的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然后提示,难道历史仅仅告诉了我们这些吗?引出三段内容: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从邓稼先到袁隆平和今天的航天英雄,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航天”精神,历史不仅感动着我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它启示着我们:伟大的事物存在过,因此也就是可能的,也就能再次成为可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证明(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而历史不仅证明了新中国的伟大,也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未来(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巴拉迪指出:人们担心朝鲜和伊朗等国家真的在研发核武器,担心恐怖分子将获得核武器来制造恐怖袭击。他警告说人类正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在核武器和生存之间必须选其一。“如果人类不想自我毁灭,就必须消灭核武器。” )。最后追问学生:今天,我们又能做什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也可以截然而止。

 

 

最后是练习,分别是填表和识图。在最后再让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并展示答案。

在原先的设计中,我有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2004”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也给邓稼先写一段,但想来想去,实在不熟悉那边的学生情况如何,保险起见,还是省去吧!

另,在考虑的过程中,受《教学勇气》一书的影响,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对这一段历史,我认同吗?我有什么能与学生共享?我跟学生能被共同感动吗?同时我一开始思考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也促使我在最后采取了历史的启示的方式,即提供榜样、提供证明和展示未来,希望能跳出本课的束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