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创新中的旧痕迹

时间:2009-10-18 17:05:43  来源:历史教学
 

转自《历史教学》博客

 

2006年11月,在长沙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年会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的符致河老师上了一堂高中公开课。海南省是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之一,至今历时三年。据海南省历史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三亚市历史教研员付元根老师介绍,这节课的准备完全是执教者独立完成的,他们没有给与任何帮助和指导,追求的就是原生态的教学。教学对象又是高中一年级的长沙学生,符老师与他们并不熟悉,因此,这节课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见傅元根提供的背景介绍)


三亚市高中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教科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节课,教科书分列四个标题编写: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的暂短春天、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萎缩;从甲午战后写到1949年前。其中说“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介绍了荣氏企业由“面粉大王”转变为“棉纱大王”。这是一个突破。早有证据表明,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这几年,中学教科书迟迟不改写。岳麓版与人民版的相应内容编写了两课,人教版用一课,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史实详尽而又系统,历史教科书写得太粗不见得就是减轻学习负担。如果教师按教科书的编排教授,一课时肯定讲不完。符老师的教学思路很有创意,她抛弃了教科书的系统,以张謇办企业的盛衰为典型,将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线索展现出来。在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她设计了四个问题,用以连贯教学。这四个问题是:

张謇兴办企业首先选择哪一行业?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业?

张謇的企业在什么时候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我们从张謇企业兴衰历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符老师在导入本课时让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以20世纪初投资人的身份考虑问题。在第二个问题后,符老师展示了三个材料,扩大并论证了发展原因。由此引导第二组的学生论证第一组学生的想法是否可行。到此为止,教学的创新都还是成功的。因为,这一课的专题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以张謇为典型探讨曲折发展的原因未尝不可,再细节的知识课堂上讲与不讲不是原则。新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以教科书为准绳,而要看专题的整体要求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遗憾的是在第三个问题的处理上,本应出现亮点但却失之交臂。

 

 

第三个问题几个学生的回答是: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对华输出商品猛增,张謇的资本不够雄厚,技术比外国差,中国军阀长期混战,不利于企业扩大自生产。于是,教师肯定地总结说:“张謇企业的兴衰是当时国内、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暂时放松和卷土重来,决定了张謇企业兴衰的时间表。”假如有学生站起来刨根问底:帝国主义通过什么手段挤垮了张謇的企业?我想,没有人能够举出有力的证据。在大会请专家点评时,扬州大学的朱煜老师很客气地指出,张謇企业的衰落原因不能这样解释。他没有深说。

事实上,张謇企业的衰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盲目扩张的结果。张謇的志向是把南通建设成东亚第一个现代化城市。所以他在办企业的同时,在公共事业上大量投资,不仅创办学校(包括南通大学)、幼儿园、养老院、公园、还建设港口,南通到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办企业需要资金,公共事业更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没有利润。到处用钱使张謇应接不暇、捉襟见肘。江浙财团乘虚而入,以控股的手段导致张謇走向衰败。符老师在随后的讲解中也提到“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想想看,这是多大的一个摊子。教科书还强调了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以荣氏企业为典型。荣氏企业不仅成功地转向纺织业,而且发展壮大,而同时存在于20年代的张謇企业却走向衰败。“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对荣氏企业就没有影响吗?符老师对第三个问题以“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为结论,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些史实。如果符老师注意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仍可使用“从张謇企业的兴衰说开去……”的设计,引导学生围绕张謇的失败做更深一步的探讨,那这节课可能会十分精彩。

为什么符老师在教学创新中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水平问题,而是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留下的痕迹。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以空洞的概念代替客观的史实。仍在使用的统一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有这样一段结论:“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进一步发展的,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这样的话在教科书中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头脑中变成了“历史”,以为事实就是这样,因此不再追究根据。殊不知,历史不是这样简单。一战后,民族工业的一些行业确实又面临欧洲商品的竞争,面粉业受到的冲击似乎最典型。但是,已经积累了资本的民族工业,增强了抗冲击的能力,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一蹶不振、萧条下去,甚至还有一些新行业兴起。(本刊另组文章介绍)新课标人教版本课中的“历史纵横”,很客观地介绍了国民政府采取的保护民族工业的措施,随后的一段正文又肯定了民族工业的再次振兴。人教版的进步不应忽略。教师在备课中还是应该仔细研究教材,只有研究教材才能更好的利用教材,教学创新才更有把握。

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特别提出要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思维方法。所谓“论从史出”就是说,你评说历史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有史实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即便是教科书的结论,也要追问依据是什么。初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都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培养?最基本的思维就是重证据的意识。历史与法律一样,都要以证据说话。仅从这点来说,新课程较之旧课程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旧课程要求教师按教科书去理解历史、讲历史,由此僵化了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我想,符老师在创新中是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去的。

 

 

基础教育的性质已不再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已经转变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历史学的重证据意识与法制重证据的意识是相通的。在初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只有历史和政治的课程内容直接与民主法制相关。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自己也应该深入探讨教学内容的学术依据。新课程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背景说明】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于11月中旬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前,我们接到通知,本次年会将安排“课堂教学观摩”,由海南省选派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届时上一节公开课。获此任务,我们十分高兴,没想到学会这样重视海南。派谁代表我省去长沙上课?我们一时拿不定主意。最终我们选择三亚市第一中学的符致河老师,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如把这节课定位于“做秀”,我们会选择一位近年来在海南省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奖的外省籍的优秀青年教师,经过反复试讲与“打磨”,拿出来的课质量一定比较好。但这样的课又有多少研讨的价值?如果把这节课定位于“常态”,最好选择一位海南籍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海南省,上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近几年才毕业的青年教师,而海南籍的又占大多数。符致河老师教龄五年左右,心理素质稳定,她的课可以代表海南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水平。这样的课可能更有研讨的价值。加之我们工作忙,本课没有安排试讲,一切由其自主设计。这样,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没有留下任何加工痕迹的课例。

我们“胆大妄为”,是想从一个层面使大家看到海南省“常态”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本课平实又不乏新意;问题不少却不失真实。
                                
(傅元根 提供)

本文将在《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1期发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