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林金木:如何处理好历史
林金木:如何使用历史新
林金木:国情教育:历史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些
最新热门    
 
訾化木:《戊戌变法》的教学案例

时间:2009-10-18 17:07:50  来源:訾化木
 

中学历史课改教学案例
开发影视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戊戌变法》的教学案例


               ( 合肥市南园新村学校   訾化木)



[背景]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资料取材于历史长河中的某些事实,虽然各界对之褒贬不一,但是,这却为历史教学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将中的某些历史信息巧妙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笔者在执教中国历史8年级上《戊戌变法》一课时,就选取了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历史信息,创造性的提出了“历史场景(影视资料)——合作、探究”模式开展探究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 巧用主题曲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有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笔者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笔者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导语powerpoint”的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同学开始小声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溶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2、大胆运用电视剧视频剪辑创新历史教学
  如何利用影视资料视频剪辑为课堂教学服务?笔者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创造性的开展了“历史场景——问题——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笔者设计了5个历史场景。根据这些历史场景,确定了相应的5个探究主题。
场景1:灾难深重的中国。
  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视频剪辑:《马关条约》的最后文本送到中国。播放完毕后,开展讨论:探究主题1:一次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探究问题:
 (1)请问:视频中描述的是____战役后,中国战败,被迫签定____条约,中国举国上下震动。
学生回答后,再提出问题:《马关条约》使中国上下震动了吗? 
场景2: 群愤的中国。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视频剪辑:北京街头激愤的人群。播放完毕后,开展讨论:探究主题2:面临抉择的中国。探究问题:
(2)通过视频和所学的知识,你能说一说,当时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义愤填膺,纷纷回答问题。有的说:中国人不要和约.有的说:中国要被瓜分了!

  这时,我很沉重的,加重语气的引导大家:中国这时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中国究竟选择了那条道路? 
场景3:苦难中国的一线希望。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视频剪辑:康有为和《公车上书》。播放完毕后,开展讨论:探究主题3: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探究问题:
(3)视频中的康南海指的是谁?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
(4)视频中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什么活动?
(5)《公车上书》是一群知识分子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做出的爱国的行为。大家想过没有,假如你是1300多名举人中的一人,你会在联合上书中签名吗?为什么? 

 

 


(6)找一找 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派又开展了那些活动?
在回答问题5的时候,学生很积极。有的认为要签名,理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说不签的,理由是这样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清朝政府最终还是要屈服于侵略势力。对于讨论,我简单的做了总结,既表扬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又对一些同学的深入的思考表示肯定。在问题6之后,提问:面对维新派轰轰烈烈的变法准备,大家一定想知道统治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吧? 
场景4:决心变法的光绪皇帝。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视频剪辑:光绪决定变法。播放完毕后,开展讨论:探究主题4:百日维新(重点内容)探究问题:
(7)在慈禧的默许下,光绪皇帝为重振国威做了什么?
(8)读一读“百日维新”的内容,你能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活动之后,提问:光绪皇帝能在103天推行他所有的在经济、政治、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吗?
场景5:“郁闷”的光绪皇帝。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视频剪辑:变法的讨论。
  播放完毕后,开展讨论: 探究主题5:百日维新的结局。
(9)通过视频:你认为变法会成功吗?为什么?
在这里,笔者注意利用戊戌变法六君子开展情感教育。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讨论:[投影显示]戊戌喋血:戊戌变法六君子。在戊戌六君子中 最值得大家称道的是谭嗣同。请大家齐读35页的小字段,想一想,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为变法而死?
学生的讨论很精彩:有的说:谭嗣同是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有的说:谭嗣同是因为变法失败悔恨而死。有的说:谭嗣同的死体现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时,我趁机提问:谭嗣同为变法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讨论:从谭嗣同和康梁的不同选择上,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认为他们的做法都可以。谭嗣同选择死是想用死来捍卫维新变法的成果,表明变法的决心。康梁外逃有利于保存实力。总之,他都是在为变法考虑。有的说:如果我是谭嗣同,我会选择逃亡。为腐朽的清政府而死,不值得。这时,在表扬同学的时候,我简单的做了小结: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可是,我们要怎样过一生才算有意义?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的文章中引用了这样一句中国的古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谭嗣同的死可以说是“重于泰山”。当然,为了保存实力,康梁活下来了。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也是不可厚非的,梁启超成了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为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家如果对这些人物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动手找一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期间留下的名言。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社会变革,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自己动手——找一找各个历史变革时期改革家留下的名言,小组合作做一个“变革家与名言”的资料。

3、利用影视留下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引用了报纸上对《走向共和》中历史情节的一些质疑,提出了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在《走向共和》是否存在历史事实的错误呢?你想不想和小组的同学运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来找找这些错误呢?学生的兴趣很高,都表示要认真去看一看,争取能找到一些错误。至此,我感到了学生的对历史真正的兴趣和热情——这却是一部电视剧中剪辑的妙用!如果又是传统的教法,谈何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创造性?


4、点评
  如何利用现有的影视资源开展历史教学。笔者创造性的提出了利用“历史场景(影视资料剪辑),开展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拉进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也课本解决了课本历史不能重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场景。利用历史场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有益的尝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