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文燕:家永三郎教科书
王鹏:如何阅读历史课本
王鹏:历史主观试题精编
王鹏:历史复习选择训练
王鹏:2008年热点试题汇
王鹏:第一学期期中历史
王鹏:文明史原创复习检
张文中袁伟时:访谈太平
陈登鹏:罗马法是一部法
陈登鹏:人教版历史必修
最新热门    
 
张文鹏:《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8:44  来源:张文鹏
 

张文鹏: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教学设计

• 问一问:

• 1、幕府统治的危机来自哪些方面?
• 2、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怎样?
• 3 、明治政府是怎样建立的?
• 4、明治维新内容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带着问题看书:
•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 2.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明治维新的内容
项目 目的 内容 作用 局限性
政治:废除旧体制 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1、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在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日本成为亚州国家第一个立宪国家。 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
经济:发展新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殖产兴业:A重点:军事、重工业。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C出国访问D创办国营企业,变为民用企业E培养人才 1、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2、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3、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经济发展。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改革:“国民皆学”方针,打破身份等级制。2、启蒙思想:福泽渝吉、新闻出版
3、衣食住行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建立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873年《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仿欧美建立一支常备军,设立军事院校。 摆脱了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


思考1、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
(提示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四方面讨论)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二、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 背景L1)藩阀垄断国家政权(2)自由民权运动兴起
• 宪法制定:1881---1889
• 内容:
评价:积极(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本质(专制主义统治,藩阀以天皇名义掌权)


思考2、明治维新有何历史意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如何?

答:(1)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3)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4)但是,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5)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思考3
比较俄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时代相同 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性质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相同 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

 

俄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不同 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农奴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发展,贵族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改革。 1、19世纪中期的日本,闭关自守,封建落后。权力掌握在将军手中,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西南部分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3、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愤怒。
目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而进行的改革。

思考4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31.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
(l)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4分)
3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
展的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
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
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比较)
[思路分析]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解题过程]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另:
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用了不到5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有:
外在因素:(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内部因素:(1)最直接的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化,所有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2)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到幕末时,参与倒幕的力量不仅有下层武士,而且一些财政状况恶化的将军和大名也加入其中。(3)根本性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殖产兴业,充分发挥国家干涉经济的作用,使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近代化;文明开化政策,这是明治维新成功和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条件;富国强兵,这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所以,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它开辟了日本历史的新纪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得以“脱亚入欧”,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一跃成为对亚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侵略大国”,为其在20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基础。但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不彻底的,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包括:1.政治上,虽然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本质上是把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等级身份制转化为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这意味着新的不平等。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进西方模式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3.体制上,明治维新在家族制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过渡和形成创造了条件。4.意识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发展下来,保留和发展“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育,使近代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合流并恶性滋长。由此走上了一条军事帝国主义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二)明治维新运动的性质和明治政权的性质
1.运动的性质
①“革命”说:传统上,我国学术界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是一场不彻底的、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改革”说:郭宣霖在《日本明治维新性质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了明治维新是一场变革的观点。樊元等人则明确提出:明治维新是与封建阶级妥协的资产阶级改革。万峰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明治维新过程中没有出现要求给予广大人民参政权利的运动。(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说:蒋立峰认为,说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都不合适,前者只能包括1868年前后的短暂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时期,后者只能概括明治政府前20余年的主要活动,两者都没有把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包括进去。他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进一步、退两步的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或称为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2.政权的性质
①“联合专政”说:这是一种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又分两种。一种认为明治政权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另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可以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一类之中,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吕万和认为,把明治政权说成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或是资产阶级地主专政的提法含混不清,不能表达明治政权的本质,他认为明治政权是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蒋立峰认为,“明治政府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到1890年前后已使以近代天皇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政权转变为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政权,或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资产阶级政权。(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