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祝旭东:高考历史仿真模
2007年广东东莞历史高考
山东东营胜利一中高三历
郑旭东:必修1第六单元
马卫东:国外历史教学现
林东东:岳麓版“综合探
龙卫东:高一必修2第六
马卫东:中外历史教科书
启东:高中历史课改实施
韩学东:历史活动课的开
最新热门    
 
林东东:《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9:22  来源:林东东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红岭中学  林东东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必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在构思《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课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把课本知识点串联起来:联邦宪法制订(1787年)——联邦制国家的形成——联邦政府与州权主义的矛盾——美国内战爆发(矛盾激化的结果)——两党制的形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线索;然后根据课标来确定授课重点,进行教学设计。从本课的课程内容标准来看,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度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重点突出新体制“新”在何处。同时结合即将举行的美国大选来分析两党制的利弊与美国政府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把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求知欲,以诱思探究活动的方式,演示国会立法过程,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具体设计如下:

一、新课导入不落窠臼,力求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著名的“总统山”摩崖石刻雕像,让学生以抢答问题的方式来了解雕像所在地点,认识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深圳世界之窗、华盛顿和林肯,但杰斐逊和西奥多·罗斯福基本上答不出来)这种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验了课前预习的要求和效果。我在归纳学生回答后指出,这组美国总统雕像中有三位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本课内容相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学生表演“国会的一天”,体验美国联邦宪法的特点。

首先由学生拿着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法案,模拟国会众、参两院表决,然后送交总统审批,约束国会立法权;(总统可否决,但众、参两院再次同时以三分之二票数通过,使总统否决无效)其次是模拟总统提名内阁成员或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选,参议院举行听证会进行听证,约束总统的行政权;第三模拟最高法院的裁决,否定总统某些行政措施或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独立的司法权。通过课堂表演,使学生强烈感受到联邦宪法与众不同的新特点,特别是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然后再根据课本知识谈1787年联邦宪法制订与新体制(联邦制共和国)最终确立的过程,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感受历史。

三、运用典故、结合现实,剖析两党制度。

在讲授美国两党制内容时,我首先利用知识链接的方式,以漫画形式设问“驴象之争”典故的由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次是根据课本知识讲授两党制形成的历史,重点说明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再依据历史知识,并结合今年美国总统大选过程来分析两党制的利弊。

四、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高中历史新课本是以专题知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发展)来编纂的,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体系,带来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革命。虽然有大量的创新,但专题化的内容又导致某些知识的遗缺,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适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如美国内战在本课中虽不作为重点知识讲授,但它对美国历史影响深远。仅从州权主义根深蒂固和完善联邦宪法、联邦制度等政治角度去分析前因后果是不够的,适当增加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矛盾的演变和19世纪晚期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就更能使学生了解美国内战的历史及其深远影响。再者,结合美国总统大选谈两党制度利弊时,适当介绍选举人制度,一来可以说明它与州权主义的历史渊源,二来可以用来说明美国式民主的缺陷。(即获得普选票多的总统候选人无法当上美国总统)

上述四点是我个人感觉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最出彩的地方,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把以教师为主讲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求知的场所,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004年11月8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