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9:28  来源:罗洪钦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和研究性课题学习策略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罗洪钦

 

一、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为广大教师准备了良好的素材,为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提供了可能。为了帮助教师创新教法,精心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在此提出新教材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原则。

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及世界发展潮流编写的,融于了现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依此指示精神设计。也就是说,更新教学观念,落实四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要改变思想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型”的 教学观念(黄济《教育哲学》P119)。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置中国历史于世界环境之中,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世界历史和文化;适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要求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并注意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

2、民主性原则。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民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民主,教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性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点考虑。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4、发展性原则。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必须减轻学生负担,澄清四个问题

新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教材是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每个学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新教材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生产一种内驱力,从而增强自信、自立的能力,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新教材如何设计,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呢?

1、要清除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高中历史教学之中。新教材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这种定式,仍然坚持单纯的背诵名词,记忆年代,增加作业量的做法,依然采取订正、改错,不断重复知识点的教法,就不可能实现提高素质的要求。从素质教育要求看,记忆只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为习惯和技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学生由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所引起的矛盾,并且提供一种消除这些矛盾的捷径。教师应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应试的模式影响中解脱出来,才能设计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才能减轻学生负担。

2、应正确认识系统性。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人类的全部知识中选择的。而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无所不包,每个系列自成体系。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内部又可分为一些小的系统。因此,每个时代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自成系统的。编写者按照当时的需要选定教材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视野与思路的变化,内容必须有所变化,这就成了新的系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按照这种相对系统,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切不可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统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强经济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内容,增加了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把用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层层加码,把增加或删去的点,扩大成线,连成面;这种把广阔分散的点变成专深严密的线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系统性。

3、需要正确认识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内容的调整及资料的选择。分清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清重点、难点是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关键。目前,对于什么是重点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作为判断重点的依据则基本上相近的。即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环节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那部分内容。由于教学重点不明确而增加学生负担的事情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必须重新审定教学重点,只有认准教学重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教材重点:

第一,从事物的矛盾规律看,应该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环节。

第二,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看,要把一事物与他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键点为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

第三,要围绕当时形势来确定教学重点。

4、如何理解弹性。“弹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时调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感到满足,让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接受。这种一本多用的设想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这种“弹性”往往运用得不好,很多教学设计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水平标准不好掌握,“高”与“低”的界线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师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自尊心,一般地说,每个教师都希望以较高水平、较丰富的内容教给自以为较高水平的学生,所以“弹性”中往往是上弹较多,搞得教学设计中繁琐庞杂,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新教材“弹性”不仅表现在课文、文献资料、图表,而且表现在“阅读与思考”,教师必须切实把握学生水平,改进教法,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实现目的。

(三)必须构想创造性的教与学过程,实施优化课堂教学四种模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有人们一般所具有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又有情感、意志、能力等各种特殊的因素。如果从创造性教学角度来分析,这个认识过程存在着更为复杂、层次更多的矛盾。包括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学生主动地探索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需要的矛盾;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矛盾;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与教材编写者本意之间的矛盾;还有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此,创造性教学过程就是存在复杂矛盾的一个特殊认识、一个动态的认识发展过程,其本质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新的时代,新教材要求教学构想更多的新教学过程,这就要教师设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新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创造性能力得以培养。

实施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很多,以下推介四种教学模式:

1、情绪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生动的形式,如模式参观、角色扮演、讲历史故事及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历史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发展。其教学流程为:“激趣­——尝试­——通晓­——升华”。

2、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探索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目标。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特别重视为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其教学流程为:“预习了解,大胆质疑­——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切入讨论,总结深化。”

3、导学自学模式。该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动、自主地学习,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教学流程为:“引导自学­——置疑释疑­——讲练结合——小结深化。”

4、认知结构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三个结合”: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相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相结合;知识的发现与思维训练策略相结合。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其教学流程为:“了解状况,选择策略­——知识联系,形成结构­——质疑解惑,扩宽加深­——总结深化,强化元认知(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对外部世界的评价及对自己认知过程的反思的调控)”。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课堂学习策略

教育部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又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对于这些研究性课题如何认识,如何研习,我们必须加以探讨和实践。

(一)新大纲中研究性课题的特点

1、问题性对于新大纲中的22个研究性课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由学生选定或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课题。这些课题既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又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载体。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和能力,对于知识的选择、积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和运用,都完全以问题为中心,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是横向的、交叉的和全方位的。

2、开放性。由于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课本外的教学资源,且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因此,其研究和学习必然会突破以往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性。基础性课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对研究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表现,他们真正地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4、综合性。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学习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而更重视研究、学习的过程,强调综合和运用。它要求学生去发现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化的理解,并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选定课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知道除课本外,还有很多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在今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达到“发明”“创造”的境界。

(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模式

1、文献研究式。⑴搜集文献资料。根据课题的要求搜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常是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得出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

⑵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确定题目和涉及的范围,在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该包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结论,并可附上资料来源或参考节目。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等。

2、调查研究式。通过对企业、学校、家庭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分析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课题。

3、撰写人物小传式。有些课题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搜集相关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研究,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略”等。

4、讨论思辨式。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交谈,并将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引导组织学生相互辩论,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成果。如“评价拿破仑”、“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等课题。

(三)研究性课题学习一般程序

1、确定课题。参观考察、开设讲座。提供选题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兴趣和动机。进行研习方法的辅导,让学生确定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2、制订计划。组织研习课题组,按照规范制订计划和课题方案。

3、实施研究。搜集资料,获取数据,争取有关人员的指导。

4、总结交流。处理信息,探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讨,也可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评审,让学生参与答辩。

(四)研究性课题研习应遵循的原则

1、小组化原则。为了保证研习的有效展开,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交流能力,通常以3~5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采取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度调控,使相同情趣、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

2、自主性原则。在同一班级中各小组可以有相同的研究课题,也可以选不同的研究课题,允许每个小组有各自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主角。学生在活动课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会由衷感到创造的快乐。从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同伴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成功与挫折的经验和教训。

3、指导性原则。每个小组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开展研究活动的需要,由小组自己聘请有关人员担任顾问,但所有主要的、具体的研究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决定。

4、特殊性原则。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以强调社会化和个性化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保证研究性课题研习活动的社会程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充分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特殊性。

(五)研习过程中应处理好几组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发挥更多的“自主”、“自理”作用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应是倡导者和指导者,不可一切包办代替。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性课题的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观条件的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并须立足本校、本地、本人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实施研习活动。

3、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新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强调社会性、实践性,走出学校,到社会去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历史教学资源的作用,以使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具体安排上,应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六)关于研习的评价

1、评价的特点。要体现重过程、重运用、重实践、重能力的特点;体现随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特点;体现指导思想的特点。

2、评价的主要环节。开题的评价和指导:在学生确立课题之时,对所选课题的可研究性、研究价值和研究成果的达成进行基本评估,给予学生课题研习必要的方法指导。中期检查和指导:由于十分重视学生对过程的的参与,所以必须十分重视过程的检查与管理,在学生课题研习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指导。结题的评价:应采取客观评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研究性课题进行到不同的阶段,取得不同的成果。只要学生围绕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即使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也要给予成功的评价,以保证和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3、结题应交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研习记录;过程资料;总结性成果,如论文、报告等;参与人的体会总结。

总之,新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是按教育部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要求设计的,它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对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0年在衡阳市高中历史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