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一历史课“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开展的尝试

时间:2009-10-18 17:09:31  来源:旷江蓉
 

 

 

 

 

 

一、开展“学生参与教学及研究”活动的尝试是当今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受教育者的积极活动是好的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①现代教育,教师已不再是教育的中心,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在某些方面也不一定优于学生。所以,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而作为受教育者则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历史教学过程也不例外。就实质而言,历史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感受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亦即认识历史的过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知识,我们必须做出抉择: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倾向和兴趣来引导他们做出某些选择。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而学生的潜能发挥与创造性才能的最好体现是在学生参与教学和探究活动中。

何谓“学生参与”?笔者以为:“学生参与”,既不是指学生对既有的历史现象、历史过程、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也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或获得一种学习的思路、方法和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获得一种生存的方式。所以,“参与”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而且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与探究,就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的构建他们的知识。在其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告诉他们: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互动的方式才能获得新的知识②。

问题的提出:

鉴于以往教学受教师、教材、考试制度的限制,课堂学生活动少,且针对性、参与度低,容易造成学习内容、方式的“单一”,历史教学过程往往是“历史教师遵循历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领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 ③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被局限在历史教材所讲述的内容范围内,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受到影响,创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止。因此,在上一学年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活动课”的尝试。为了使每一位学生“动”起来,为了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为了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力图通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以及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的探讨,进而达到“建构灵活的知识,;发展高层次思维;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并发展合作能力”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广泛地了解历史、诠释历史的教育目标。为此,本学年又结合多元智能、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在本届新高一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力度(如参与活动计划的制订、实施、评价)。

下面,就学生参与历史课前3分钟活动的设计、实践、调查反馈,初步总结如下。

二、开展课前3分钟活动的教学实践

1、  开展学生调查,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身心发展,自主、动手能力提高,合作、创新精神培养的大好时机。他们表现欲强、社交面较广、信息源相对广泛,且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课上适时地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意识,提高各项能力(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⑤)就显得犹为重要。

开学之初,我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1)。

你对历史的兴趣如何?                           

你最感兴趣的历史是什么?(从类别或具体的内容说明)                        

你学习历史的目的?                        

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个人还是集体合作)                        

表1

调查显示:喜欢战争史内容的占35%左右,对文化史感兴趣的占28%左右(包括历史之迷),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占20%左右,体育、音乐、宇航占10%左右。在调查的基础上,与部分同学一起草拟了课前3分钟的活动方案(如下):

“历史3分钟”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提高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同学们查阅、分析概括、表达、合作等综合能力!

二、活动解释

此活动由同学们自由组合,同学们可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走访等多种形式,对任何一个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进行叙述和评析,并准备一篇发言提纲(文字),在课前3分钟进行介绍,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形式不拘。精彩的提纲将被展示。希望通过此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充实自己,培养自己讲演、与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活动安排

同学们自由组合后,请提前三天到一周,利用课外时间认真准备材料,在每节课前利用3分钟进行。

每次可两人或多人准备,一人或两人发言。

 

在活动方案制订的基础上,与课代表商讨并提出了活动评价的参考方案(见表2),同时在班里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课前3分钟”的评价参考方案

设立评价标准,目的是激励同学们的参与、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创新意识。对符合下列四项条件的,按层次给分(满分5分)。

评价参考标准:

等级评定       内容       材料       活动       稿件

 

A

(5分)

内容完整,立意新颖。发言中融入自我见解。       材料真实、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服力。       形式新颖、独特,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有发言提纲。要求用作文纸或B5纸誊写、打印。

 

B

(3—4分)

史实内容比较具体,但缺少自我见解和联系实际的内容。    仅有文稿类历史材料支持演讲。       语言较流畅,表达清晰。      

C

(1—2分)   机械性阐述史实。       材料单一,无说服力。       态度不认真    不交稿件

 

2、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前3分钟活动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初步尝试之后,根据学生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锻炼人才,笔者在课代表和学生中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并对3分钟历史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明确了活动中的几个问题。

活动步骤:

⑴各班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3分钟活动小组(也允许个人行为,但倡导合作。),由课代表按照课表安排,并提前2周左右通知准备,如有特殊情况,可顺延或下一组提前。

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演讲内容自由选择,但要注内容的科学性、相对完整性、趣味性或哲理性、独创性。

⑶建立、健全评价体制:在学生自评、同学评议、教师评议的基础上,对每位同学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将其成绩纳入到学期的综合成绩的评定中。评定的标准修改如下(见表 3。其中黑体字为修改变化处)。

层次       内容       材料       活动       稿件

 

 

A

(5分) 内容完整,立意新颖。发言中融入自我见解。能综合其它学科知识。重点突出。    材料真实、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服力。能运用不同形式的材料,注意史论结合       形式新颖、独特,表达思路清晰。能调动多种技术,有吸引力。时间把握的好。用电脑制做课件,并能采用多种软件技术或网络技术。

 

 

B

(3、4分)   史实内容比较具体,但缺少自我见解和联系实际的内容       仅有文稿类历史材料支持演讲    语言较流畅,表达清晰。活动时间过短或过长。    用B5纸打印或作文纸誊写

C

(2、1分)   机械性阐述史实    材料单一,无说服力    态度不认真    稿件凌乱

自评                           

他评                           

师评                           

综合成绩                           

表3

⑷要求学生在课下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如: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影象资料、网络、软件,以及调查、采访等方式),自行确定表现方式(或写出讲演稿、或制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等)。

⑸活动后,由参与者整理,并附上有自评和他评的稿件或软盘交给老师(见表3),将其纳入本学期历史总评成绩之中。

三、“3分钟活动”的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笔者在上学期期末再一次进行了问卷调查(高一8班)其结果(见表4)发现:

学习历史的兴趣    知识信息量    表达能力       学习的探究意识    学科专项能力       创新能力       其它能力

 

        8班(实验前)       8班(实验后)

        43.22%            84.58%   

    较小               较大

    较弱               较强

    较弱               较强

    较弱               较强

    较弱               较强

    较弱               较强

 学生的感受:

李楠同学在谈到3分钟学习活动感受时这样写到:“我觉得这个学期的历史活动搞得非常好,因为它既培养了同学们在课堂以外的能力,而且使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了不少课堂以外的知识。”“特别是王桐和初新磊同学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关于现代足球史资料,并且还做成了POWERPOINT幻灯片,以图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丰富、评论精彩,颇有评论家的风范,。其中,关于中国冲出亚洲的点评,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倍感自豪。”“通过3分钟活动,我了解了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扩展的历史事件。”“这个活动还锻炼了同学们在公共场合下勇于展示自我的能力。希望下学期继续开展这个有意义的活动。”

张倩然同学在参与了活动以后这样说道:“这项活动,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收获。在准备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伴们翻阅了许多史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有些虽然暂时用不上,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用电脑做课件,可以使我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在活动过程中,对我这个不善于表达的人来说,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了一次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有在整个过程中,还增进了同学友谊,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每个人都不小的收益。”

许诺同学也写到:“这个活动使我们在课余时间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课件制做、演讲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其他同学的成果也使我开阔了眼界,进一步增强了我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

还有一些同学表示,从3分钟活动中找回了自信。

教师的感受:

1、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现历史学习的互动,尤其要注意“把互动的重点放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⑥上,这既符合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新理念,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D.W.Johnson)曾精辟地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没有人主张对这种关系加以建设性的利用,也就不去系统地训练学生们相互交往所必备的基本社会技能。毫无疑问,成人——儿童双边活动的教和学的观点,低估了课堂上学生——学生相互作用和关系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依赖实现的基本关系。”⑦所以,在课前开展3分钟活动,即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即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如王翊钧同学利用“珍珠港电影”的画面,介绍珍珠港事件的始末,并将他父亲访问夏威夷买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当天的美国报纸展示给大家,使大家又一次受到了历史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它为现代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活力),从而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上,这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分钟的活动还使笔者深切的体会到:“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⑧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3分钟活动方式采取小组合作、个人行为与竞争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行为,兼容互补,相得益彰,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要求。这种3分钟活动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现在,同学们活动内容已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音乐、绘画、体育、建筑、教育、哲学等)、科技、生态环境等方面,:如中国的古代足球和现代足球、世界杯的历史、2008年的中国奥运、音乐家巴赫、达芬奇、哥伦布与航海业、拿破仑、希特勒、罗斯福、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凯末尔、爱因斯坦——科学没有永恒的理论、哥白尼与哈雷、赤壁之战、三国著名战役荆襄之战(有图和影片的片段)、二战中的狼群战术(有论文)、二战中的武器与科技、二战中的经典战役、人类宇航的业的发展、越南战争、朝鲜真正、珍宝岛战役、马雅文化、金字塔、木乃伊、楼兰文明与消失、神秘的百慕大、长城、国旗与国情、丝绸史话、中国的茶文化、红楼文学赏析、日本漫画大师——宫崎俊、卢沟桥、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联合国、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西安事变、美国的财团、9.11与恐怖主义、巴以冲突何时了、印巴冲突、原子弹等,在很多问题上已初步反映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水平,写了一些相当有水平的小论文,如:二战中的狼群战术、我眼中的周恩来、罗斯福新政之我见、我看美国21世纪的霸主地位等。

3、此外,在3分钟活动的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上的均衡达成。因为,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兼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功能,同时,在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价值观,及人格的完善上,历史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以史为鉴”、“读史能使人明智”就在于此。如学生通过对拿破仑、俾斯麦、张学良,古代埃及文明、玛雅文明、楼兰文明,珍珠港事件、南京大屠杀,奥运与2008、巴以问题、苏联解体探源等,较好地实现了历史问题现实化思考,以及现实问题历史探究。

4、在活动的评价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目标和尺度。评价中设立了“基础分”(参与即给基本分)和“提高分”(体现个人或小组的创新理念或独特的表现手法。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上。在评估上,采取个人或本组、同学、教师相结合,将课堂表现和课下准备相结合,力求评价的公正性。

四、“3分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

⑴在分组、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但对于个别学生在组队、内容选择或材料的收集上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指导。尽量争取每学期每人至少参与此活动一次。

⑵教师要正确处理演讲内容与历史学习、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诠释历史。

⑶要注意在活动的开展上,教师是学生的同行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活动中,教师以监控(准备及实施过程)、示范(对突出个案的点评)、质疑(师、生发问)以及鼓励(学期评优)来促进学生学习。

注意: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一种支架,让学生在元认知水平上承担角色,接受学习的挑战,出发点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学生:

⑴因为准备的内容过多,时间控制不好而过长。

⑵内容的选择上,由于把握不好,而对重点突出不够;或不经思索地一昧抄袭他人的文章。

⑶材料的运用上应注意史论结合;课件的制做上应注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千万别喧宾夺主。

⑷在准备的过程中,要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达到知识的理解和自我的反思。

⑸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只是观察学生活动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感受来评判,还缺乏十分精确的量化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五、活动个案

张倩然、李永新同学的《巴赫》: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做了幻灯片,图文并茂,从巴赫生活的历史时代和环境出发,介绍巴赫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对世界乐坛的影响,介绍中辅之以巴赫的名曲,使大家在一种轻松和美的熏陶中去了解历史,感悟人生。

李智超同学的《南京大屠杀记实》:利用从网站下载的大量记实图片、数据资料,从不同侧面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并呼吁当代中国的青年要勿忘国耻,从我做起,振兴中华。事后,一位同学在她的感受中这样写到:“李智超同学的评论,深入人心,引人深思——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她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和同学们的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荡。”

孔寅平、张潞、张寅同学的《奥运与2008》:她们从奥运历史入手,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画面,不仅在短短的3分钟内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奥运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著名的奥运场馆建筑,还对中国的2008奥运进行了展望,把大家带到了7年后的2008。而初新磊、王桐同学则从近代世界杯的历史,谈到了中国足球的现状与未来,言谈间充满了对中国的美好前景的信心,并即兴赋诗一首:“那日痛饮庆功酒,壮志已酬醉方休。大力神杯握在手,中国男足冠全球!”

 

结束语

历史课前3分钟活动,看似寻常,但通过在很大程度上它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堂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还有就是活跃了课堂,使学生觉得高中历史课堂是他们展现自己的最好舞台;而教师通过此种形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创建课堂教学形式,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今天,教师尤其要注意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的世纪、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世纪,21世纪学习将成为自觉的行动,其中学习蕴涵着合作、竞争与创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对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丰台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参考资料

①《教育学——情景与原理》科学教育出版社  傅道春 著

② al,1995⑧;Savery,et al,1993⑨;Hmelo,et al,1997⑩

③《历史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82页  赵秀玲主编barrows,et

④《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顾明远  孟繁华主编

⑤《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

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

    DEE  DICKINSON(美)著      王成全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⑥“历史教学过程新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9期第5页  冯一下

⑦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2

⑧Hulubec,E.J.  1990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P.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