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郭湖海:对中国古代经济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材料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的材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张俊海:对一篇文章的质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最新热门    
 
张俊海:历史课堂观察系列活动(1)

时间:2009-10-30 10:54:56  来源:张俊海

 

深圳清华实验学校

课堂观察系列活动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后实录

 


张俊海的博客

 

第一部分:被观察人黄鹏成老师课后反思

今天我在高一(10)班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本节课讲述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篇,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我国历代封建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本课在政治文明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关心指导下教顺利的完成。以下简要分析本节课的得失。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情景设置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基础知识也能够落实到位,基本上完成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

其次,在课堂的设置的具体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突出。在整个教学设计有两个讨论环节,希望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基本上是由我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点一言堂的意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凸显出来。

第二,教学环节设计上,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整堂课比较急。有点赶着走的“感觉”。这个问题主要出在对秦律讲解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原本没有涉及到把商,西周,秦维护专制的工具进行比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的把这一内容加进去了。导致后面突破本节课难点时,时间显得有些紧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的具体原因。

第三,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态度不够亲切。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心灵。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能及时给一些鼓励,学生回答结束时的评价过于简单。这样不能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在设计的中提到都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落实也还不够。如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度这个问题上,原来设计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认为高一学生目前还没有具备分析类似事件的能力,需要老师带着进行分析,但是我又没有能设计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二部分:各观察点小结

(一)上课内容的配置——李庆

我的观察点是上课内容的配置,包含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和资料配置三个部分。通过观察发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

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前后用时22分钟,讲解透彻,重点内容得到了充分剖析。而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国”字的拆解与分析,自然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二、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紧扣课标

本课共确立了三个知识目标,两个能力目标,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符合课标要求。其中三个知识目标完全得到了落实,也就是说本课基础知识落实到位。从能力目标来看,虽然学生素质不是很好,但教师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国”字的拆解与联想,效果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史料运用合理,辅助效果好

本课在三个环节运用了史料,一个是复习西周分封制的过程中,一个是在讲述“废分封,设郡县”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讲述“秦律”的部分。这三段史料再现了历史事实,烘托了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效果。

最后,我就我的观察部分提出三点建议:

一、由于容量大时间紧,学生活动不充分,能力目标实现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未有体现。

二、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超出了课标范围,如“内外服制度”、“秦律”等,应大胆舍弃或一笔带过。

三、如果学生有学案,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提问环节——张俊海

一、提问的次数与效果:本节课黄老师提问学生87个问题,第一个十分钟是17人次,其中第二个十分钟是23人次,第三个十分钟是25人次,第一个十分钟是22人次,而无效或低效问题是28个。

二、提问的密度与层次:从以上数据看,分布比较平均,在提问的层次上,既有记忆式浅层次的,也有较深度的提问,呈现出梯度的区分。比如复习分封制度就是前者,而分析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区别和比较以及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具有较深度的探索性,具有启发性,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三、提问的设置,比较巧妙:比如新课导入,展示长城和兵马俑,如此巨大的工程以什么作支撑一问,顺利展开。讲到秦律设问秦朝是法治国家吗?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建议:在整个课堂中,个别提问很少,一共3人,缺少个性。其余大都是集体回答,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提问时,很少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如果给他们这些效果会更好。此外,学生回答问题缺乏批判和质疑能力(其他班也都存在这种现象),这方面有待加强。


(三)学生观察一——冯拥军

我负责的是学生活动观察(1),分5个小部分:1、师生互动:按照我的理解,历史课所谓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指师生之间的问答,这节课师生之间的问答不完全统计应该有30次以上。互动良好。2、学生展示: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三次,学生在黑版上版书回答问题一次,时间约两分钟。3、学生探索: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索的地方不少,比如:秦朝中央政府结构图、秦朝是法制国家吗?“国”字的分析,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认为就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学生探索活动。4、学生合作学习:没有  5、学生总体听课情况:良好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学生活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我认为历史学科应该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并不是说老师讲得多的历史课就不是好课,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看“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的讲课视频,我觉得黄老师的讲课风格很有袁腾飞的风范。课程设计结构严谨,语言逻辑性强、风趣幽默,从表面上看似乎学生的活动不多,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很好的。我认为是一节非常有特色,非常成功的历史课。

 

(四)学生观察二——解洁琳

我在上课前专门深入该班认识了5位学生,他们在学习层次上有些差别。现在将我课堂上对他们的观察做个简短的汇报。

我主要观察的是这5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参与度。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对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做个了解:

一、课堂上专注听课程度:基本上5位同学都能够认真的听老师的课堂讲解,积极的查阅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适时的作笔记。从中可以看出黄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学生愿意积极的进入课堂。

二、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评论的情况:5位学生在学习层次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的这个环节中存在着差异。坐在前排的3位成绩好点的学生他们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显然高过后面的两位学生。前排的3个学生在这个环节上明显表现出愿意学习,愿意发表自己意见、观点的渴望。成绩稍差点的两位同学在老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明显低了很多。由此可以得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的自信,所以愿意主动学习、探究思考、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相反由于自信心的缺乏,成绩差点的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三、学生课堂学习落实的表现:5位学生不管上两个环节作的怎么样,在这个环节我的观察中,都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这个环节他们基本上做到了百分之百的专注。对于黄老师的重点部分他们都认真地做了笔记。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认为学生作的非常好。从中能够看得出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作笔记的习惯。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黄老师本堂课的教学亮点是:

1、多层次的设问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积极地进入历史课堂。

2、教师讲课也是一门艺术,语言赋有艺术性。因为我发现课堂上黄老师用

语比较生动时,几个学生马上都神采奕奕。

我的建议是:应当在课堂提问得这个环节多多关注一下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也给与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师提高学生兴趣的表现——姚花容

第一模块:课堂引入

这个模块我觉得黄老师准备的非常充分,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开头:首先用兵马俑的模型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听课的热情,把学生轻松的带入课堂;其次引导学生比较兵马俑模型的不同头饰、着装、形态,引出兵马俑职责的不同(这一点引出较好,但老师没有充分的利用,其实后面的“三公九卿”环节可以重复利用,否则这里有点多余。)再用幻灯片打出兵马俑的图片和长城的图片,引出核心问题“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什么做支撑?”--强大的中央政权的领导,非常自然的引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而且黄老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再次回归这个材料,有前后呼应、浑然天成的妙用)。

第二模块:语言表现

黄老师语言流畅、语调起伏跌宕变化丰富,极富感染力,能很好的牵动学生听课的神经,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穿插了一些小玩笑,利用语调的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跪射俑的形态跟陕西版图相似,黄老师用疑问的、拔高的语调提问为什么,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考神经,当学生正准备冥思苦想给出答案的时候,黄老师以轻笑回答“纯属巧合”,让学生开怀大笑中释然,很好得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但到了15钟左右,语速开始急促、语调也一直绷得很高很紧,像在赶时间,反而减弱了语言的吸引力。

第三模块:动作

黄老师表情和手势非常丰富和到位,而且随讲课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区分,表情有疑问/肯定/赞同/欣喜等等,手势有握拳/竖大拇指/合掌/环抱等等,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下讲台只有一次,与学生的直接交流还不够;眼神只有与大众交流,个别交流几乎没有,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眼神的肯定或鼓励的交流,但黄老师忽略了这个细节,会打击学生答问的积极性。

第四模块:学生听讲情况

   总体来说黄老师的这堂课是很成功的,所以学生听课都比较认真、也在尽力配合和融入课堂,但由于交流较少、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学生听课的激情还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尤其是后面两排的学生有很明显被迫学习的表情。

第五模块:其他

建议一:幻灯片上的字体太小,学生根本看不清,也就无从引起兴趣,本来可以用黑板板书来弥补,但黄老师漏掉啦

建议二:应该适当肯定和评价学生的答问,以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的兴趣。


(六)课堂测验情况小结——鲁银斌

统计结果:全班43人,全部达到60分。80分以上30人。最高分100,最低分60.平均分82分。试题难易度:中等。

从检测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课前预习很好,熟知基本内容;

2.老师在课堂上对重难点讲解透彻,解答了学生的疑惑,能力题迎刃而解。

总之,黄老师这节课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教学效果很好。

 

第三部分:综合归纳——李庆

刚才我们各位老师都对自己观察的方面做了简单的报告,有具体描述,有深入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我再把刚才老师们提出的黄老师这节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以及我们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做一个总结:

一、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而又重点突出,尤其是在“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这个难点的突破上,设计巧妙,效果显著。

2、教师提问设计精巧,层次丰富,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如“秦朝巨大工程的修建由什么做支撑?”“秦朝是法治国家吗?”等问题的提出,很好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3、教师语言逻辑性强,风趣幽默,语调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不但活跃了课堂,调动了气氛,也推动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4、从课堂测验情况看,82分的平均分和100%的及格率说明这节课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效果良好。

二、建议:

1、课堂容量偏大,节奏偏快,能力目标实现不充分。

2、个别提问及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关注偏少。

3、缺少学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