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教育之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09-10-18 17:53:08  来源:wendy
 

内容提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个重要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借助一些基本的人类历史过程与历史知识,而且还必须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最能够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价值,成为历史教育之魂。本文从“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听课记录等来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主题词:初中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策略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对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源于一次历史教研活动。在那次活动中,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研部的陈漪明老师在题为“对历史教育改革及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的辅导中,给我们展示下面一段的材料: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美国,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段材料大大震撼了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历史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前我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孰不知,没有情感的渗透,就无法让学生真正对历史有所认识和理解。由此,我在历史课堂上开始了“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和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思考

“情感是指心理过程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据此,三者是一个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关系。教师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来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只有动情之后学生才可能对客观的历史事物等产生较为全面而公正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最终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中,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了解学情,以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第二,正确利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情化信息(负荷情感的信息),并善于把非情化信息转化为情化信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和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学情,制定教学设计,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和体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观教育。

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强烈,善于并乐于提问,兴趣和知识面都比较广泛,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些特点在历史课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些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以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和体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观教育。

(1)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把历史课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学校每年都会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展开一些活动,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何把学生这种热情在历史课堂上得以延伸并深化,对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非常有帮助。

初一下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话剧比赛。我看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剧本,一遍遍地排练,甚至课堂上都在悄悄地讨论剧本和人物角色的问题,热情很高。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在教授的四个班内实行历史课本剧大赛。选取的课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一课属于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单元,学生比较难理解。让学生编演荣氏家族的兴衰的课本剧,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近代经济生活里,由一个家族的兴衰体会到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体会近代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中的社会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简单道理中的分量。

制定好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后,我提供给学生荣氏企业发展历程的几段资料,要求学生以此为核心,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分配剧组成员任务,表演的时间为20分钟,演完之后,表演者要求写出感受,观众要求评价演员的表演,提出修改意见,并写下看完表演之后的感受。我原以为初一的小孩,能把荣氏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演出来就已经不错了,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剧本不仅把荣氏企业发展所遇到的机遇、挫折和解决过程写出来,而且把荣氏兄弟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感情也写出来了。学生表演也非常生动,赢得来大家阵阵掌声。这说明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了。

在学生的感受中,其中一名同学这样写道:“以前,我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我最不愿意学的历史。现在,我通过编这个课本剧,觉得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枪炮不如人,而根本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落后,根本不可能战胜外国工业化的经济方式。最可悲的是,我们在搞近代经济的时候,却遇到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顺利发展近代经济。荣氏兄弟很伟大,是没有硝烟战场上的英雄,虽然,他们的企业最终破产了,但是他们在努力,并影响周围的中国人,使中国毕竟取得了很多方面的进步。”但是,那些只观看表演的学生在情感上的收获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方面不如参与其中的同学,有些甚至没有什么感受。这恰恰可以说明学生自我实践的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于学生心中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另外,不论学生所写的剧本和表演的如何,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教育的素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获取认识和情感上的升华。

(2)了解学生掌握的学习资源,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情感体验。

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之前,一个历史知识面比较广泛的学生跑上讲台告诉我,“老师,您应该给我们展示的机会。”我下意识到,这个学生很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与大家交流。我立刻说:“哦,好啊,你有什么好东西愿意与大家分享?先说来给我听听好吗?”他很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去威海旅游参观时所了解到的甲午中日海战过程,讲述自己回来之后,看了很多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书籍,发表着自己的看法等等。眼看着就要上课了,他还是很激动地讲着,这时,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就让这位同学讲,看看课堂效果如何。所以,当我讲到甲午海战的时候,我宣布“接下来由陈凯文同学结合自己的参观体会和所了解的知识给大家讲”。话音刚落,课堂上已经是一片掌声了。陈凯文上台后,就开始边讲边在黑板上画着作战图和战舰图。他讲的时候,我发现其他同学很认真,并且带有佩服的眼光,饶有兴趣地听台上的同学讲。从中,我认识到,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从而互相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当这位同学讲完之后,我让大家向这位同学提问,问题中有的是有关于军事知识方面的,有的是对这位同学讲述进行纠正的,有的是对历史知识认识方面的,有的有关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而后两方面的问题负荷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其中一个问题,我至今印象很深,有的同学提出,“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爱犬完全可以把他救出,可他为什么拒绝呢?他是英雄还是败将?因为,他毕竟是一名指挥着,活着比死更勇敢,并且他的指挥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历史课堂上遇到的可不少,例如,学生在后来学习戊戌变法时候,认为“谭嗣同完全可以逃走,而他却选择牺牲,这不是傻子吗?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每柴烧的道理!”面对如此一类的问题,显然同学们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了认识偏差。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同学们的质疑精神是当被鼓励的。所以,当教师肯定他质疑的精神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偏差的问题。甲午海战一课,由于是临时让学生讲并提出问题,当时,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思考好。这也让我课下反思,备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还要搜集相关全面而科学的资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的时候,我补充了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洋务派因不改变封建制度而导致其为自救而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并创设情境,再现洋务派名将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所思所想三段材料,让学生身处其中,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初步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由此,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我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然后针对学情,补充相关资料,创设全面而科学的情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发表观点、展示才能的勇气,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学生的问题来了解学情,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给学生质疑、提问、表达感受的空间和争论的平台,让他们的情感得以释放和升华,认识更加深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我发现初一的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喜欢提各种问题的时候,我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作为课堂记录本,大家轮流记下自己课上的问题,并在课下写下自己听课的感受。问题的解决是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同学互相之间解决提出的问题,一种是教师解决,一种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个人情感上的流露,而且还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除了一些知识性问题之外,还有大量能够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如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为什么皇帝还要罢免他?为什么日本人不像德国一样虔诚认罪呢,日本人认罪后,对日本有什么危害呢?为什么日本人等外国列强要帮助康有为、梁启超逃走呢?康有为、梁启超能够逃走,是不是能够说明他们在实行变法的时候,已经给自己准备了后路?等等。

大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讨论很激烈。教师对此,要及时、正面进行引导和升华。当有的学生认为,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是当代人对他的评价,有的认为是皇帝的昏庸无道才罢免了林则徐,有的则认为是奸臣琦善陷害的等等。教师肯定了他们回答的正确部分,然后引导他们对林则徐的正确认识和皇帝罢免他的原因。让学生在争论中去伪存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日常的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学生的各种小活动。那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呢?

 

2、教师不仅能够正确利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情化信息(负荷情感的信息),而且还要善于把非情化信息转化为情化信息,并结合教师的特色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和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选取能够让学生动情并为主题服务的感性材料(如:实物、歌曲、视频素材)。

在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一课时,让学生触摸两块棉布(机制布和手工织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两块布的优劣。学生在感受中,从一个方面体验和认识到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以及洋货的畅销对手工织布的冲击,从而给中国造成的国弱民穷的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我们也应采用西方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发展中国经济。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油然而生。在课的结尾,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看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让我把感动留在人间》,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感受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采用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刚下完课,就有一位同学冲上讲台,激动地告诉我:“老师,我太佩服张謇了,太佩服那是和张謇一样的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我知道我打动了他们。

(2)发挥教师的特长,打动学生。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哪怕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自己这种特色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来学习历史。我的特点用学生的话讲,“比较亲切,平易近人”。所以,我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来接近学生,让学生感到和我都是平等的个体,这样很容易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和谐的课堂。所以,我感觉我的课就是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能够时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有利于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我对史学动态了解的比较多,所以有时候还会把我知道的介绍给我的学生。还是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一课为例。在介绍张謇为救国而做出很多努力之后,我放了一段专家评价张謇的视频。其中总结了张謇的贡献及张謇个人的品质——坚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聪明过人的才智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张謇作为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认识到他个人伟大的品质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也激励学生努力形成优良的品质。

还有很多老师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朗诵起来非常有情感,很能感染学生。记得,北京八中的王艳香老师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结尾的时候,朗读一段《国旗·国歌·民族精神》:

一天,我和家人、朋友到西点军校去游览。黄昏,西点军校的学员组织了一个露天演奏会,游客们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绿的草坪上,铺开餐巾,拿出食物,静静等待晚会开场。正在这时候,突然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响,全体游客都感到有些震惊,紧接着传来一阵嘹亮的军号声,我几乎本能地意识到,降国旗的时候来临了。我站了起来,透过远方高高的树梢,果然看见星条旗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降落,几乎在此同时,一个使我十分难忘的场面出现了,在场的所有美国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齐站起来,面向国旗,肃然而立,整个院内鸦雀无声。顿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尽管我是个外国人。这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情景,使人不由地也站起来,沉浸在一种沸腾的情绪中。没有讲解,没有宣传,可是人人都感到了眼前这个民族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当时我很尴尬,是站着,还是坐着?后来想,尽管场面很感人,但我不是美国人,我又坐了下来。虽然坐下了,可还是想再站起来,不是为了星条旗,而是为了这个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优秀的民族,我应该站起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陈思:《国旗·国歌·民族精神》

当时课堂上静静的,当老师读完之后,立刻爆发一阵阵掌声,显然学生是深受感动了,同时也升华了这一节课。

(3)构思巧妙的教学设计,挖掘素材中的情化信息,引导学生。

我仍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为例,我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在学生触摸了两块布之后,我用形象的图片(摆满洋商品的柜台)与文字资料勾画出“国弱民穷”的中国近代社会景象。这些同时又为张謇弃官从商来救国,和他采用近代先进管理和经营理念创办实业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张謇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对张謇产生敬佩之情。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讲述张謇艰难创业过程以及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历程,最后加上专家对张謇个人品质的评价,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的情感。第三个环节,是通过歌曲《我要把感动留在人间》,把张謇这种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延伸到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人身上。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宏大的许许多多中国人不屈不挠救国的画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情感逐层递进和升华,情感作为一课的灵魂,时时牵动学生,引导学生,最后感动学生。所以,备课不仅仅要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且还要有一个整体而严密的教学设计。

(4)善于抓住来自课堂中不同的声音,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适时地加以升华。

有一次,在给学生看到一段关于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视频的时候,课堂上立刻响起一片掌声,有人还甚至高声喊“活该”!只有前排一位同学皱着眉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什么呀,那可是一些和平的居民!太残忍了。”我注意到了这一点,看完视频后,我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补充了几段材料:广岛、长崎被轰炸后的图片,两城市的人口伤亡、房屋毁坏的相关数据,两城市的人民在战后面临着许多遗留问题,这些问题给他们造成的伤害,美国执行此命令的飞行员的忏悔。通过这些历史材料的展示,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战争给交战双方的人民都造成了伤害,从而激起他们对战争的痛恨,树立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最后,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历史情景,当然也可以教师给资料,学生来编情景剧,或者让学生进行故事接龙的形式,把难理解的、理性客观的历史知识等非情化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能够打动学生的情节故事,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促使其情感自然的流露,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如北京市214中的章谨老师在讲述“商鞅变法”时,给出一组图片,配以有意思的文字,然后让学生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一起来编“我在秦国的发家史”。

“我在秦国的发家史”

置办耕牛虽然好,只是花费太大了。唉,两手空空啊。

哇,城门口这是在干吗?……

嘻,挣到好大一笔钱,让我想想怎么花……

这个商鞅变的什么法?!老习惯过日子多好啊。

天哪,那不是太子的老师吗,居然被刺字处罚,听说是反对变法……

我昨天发的牢骚有人听见吗?

……

赶紧回家种地去

铁这东西还真好使,……

可惜我家里人丁少,只有一双老父母,怎样耕地才能快一些呢? ……

我耕地,她织布,日夜操劳好忙碌。昨天丫丫告诉我,隔壁小子仗着家里的钱多去做生意,哼!比比谁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哈哈,我成小地主了!!!

我要更多的地!

我要更多的钱!

我还想成为小贵族!

我的理想实现了!

可是商鞅被处死了。唉,这也不稀奇,以前的太子当了国君了。

丫丫别闹了,快点找证件,国君派我去300里外当县令,路上要走好几天。没有证件住不了旅馆,这可是商鞅规定的……

在实践中,学生的兴趣很高,通过图片和编故事,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变法是复杂的,有进步,有反复,又成功,有失败,在进步和反复、成功和失败的矛盾中前进,是变法以及整个社会进步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出社会变革的艰难与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附录: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赵恒烈著,《历史思维与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5、陈漪明主讲,《对历史教育改革及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2007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教研辅导。

6、北京八中王艳香老师教学实录《美国独立》。

7、北京214中章谨老师教学课件《大变革的时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