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海南05年初中毕业考试试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陈付香:历史考试讲评课
佚名:初三历史第一次月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深大师院附中高一历史考
华侨中学高一历史I模块
广东揭阳一中高一考试历
岳麓版:高一历史期中考
最新热门    
 
开卷考试与中考历史学科能力取向

时间:2009-10-18 17:54:17  来源:黄集体
 

开卷考试与中考历史学科能力取向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集体

历史学科被列为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必试科目,分值从少到多,尤其是2005、2006两年都以100分计入中考总分,这是我市新课程实施以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与完善考试改革的结果,是教育管理政策和考试制度连续性的表现。它对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朝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其试题的立意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的转变,近两年来试题的设计更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一、识记能力的考查

考查能力是开卷考试的立意和趋势,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一载体。2005、2006年泉州市中考历史科试卷都侧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见下表)。

2005、2006年泉州市中考历史科试卷题型与识记能力层次分布

2005年

2006年

题号/能力/ 题型

识 记

题号/能力/ 题型

识记

选择

1、2、3、4、5、7、8、9、11、13、14、15、17、18、20

选择

1、2、3、4、6、8、9、10、11、12、13、14、16、17、20

辨析

21、23、24、25

辨析

  21、22、23、24

材料解析

26(1); 27(1)

材料解析

  25(1);26(1)

问答

28(1)、(2)、(3); 29(1)

问答

27(1)、(3) ;28(1)、(2)

表格中的这些题目属于考查识记能力,它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就是考查学生准确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离不开学生平时学习中的有效记忆。初中课改已经四年,但有的老师认识上仍有误区,认为课改不需要知识的传授;认为开卷考试卷中出现的知识要点在课本中都有,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并不重要,只要准备好复习资料,让学生在考试时将内容抄进试卷里就可,这是对开卷考试的错误理解。《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学习中,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都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也要以历史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最为基本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要掌握和巩固,因为考查的范围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开卷考所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对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记忆是必要的,它即符合历史学科的一般学习要求,也是开卷考所要求的,如果课本不熟悉、没有记熟一般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所有知识靠查课本或资料,这样根本就来不及完成试卷作答,考试时就会“翻破指头无觅处,抄得很多无分数”。因此,历史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不可偏废;开卷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容忽视。开卷考试离不开学习中的有效记忆。

二、综合能力的考查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综合知识是综合能力的前提。新教材中多处出现与邻近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许多新理论、新观点和一些信息都互有联系。《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和2006年的试卷都较为重视综合题的设计。例如:2005年试卷第12题“今年6月,台湾有一批食品在泉州市场上销售,其生产日期是中华民国94年5月,保质期一年。这批食品的保质期限到什么时候?”;第16题“林肯在电灯下阅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第21题“元朝时期,马可波罗从中国乘坐蒸汽轮船返回家乡意大利威尼斯,他随身携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22题“1870年,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厦门销售,清政府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同年,日本人在厦门开办了许多工厂。”;第28题“‘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歌词)。请回答:(1)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歌词中的那位‘老人’指的是谁?(3)结合图7,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三个省份?(4)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2006年试卷第6题“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第21题“北宋前期,泉州书生林某用‘交子’购买了家乡特产,前往都城临安探望哥哥。”;第26题“(3)19世纪后半期,居住在美国中部的山姆听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决定到日本进行一次考察。你认为他应从火车、汽船、飞机中选择哪些合适的交通工具?请简要说明理由。”等等。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些题目的设计重视知识的联系和整合,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联系,需要学生有较深厚广泛的知识背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甚至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法指导,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融会其他学科的知识,,触类旁通。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在总复习阶段可组织以能力为立意、由学科知识为切入点、由其他学科知识综合阐释的题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增强逻辑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

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中最可宝贵的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其品质特征独创性、自主性、预见性等。历史创新思维符合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了许多思维形式,如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2005、2006年历史学科试题都对如何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有益的尝试,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例如:2005年试卷第12题“今年6月,台湾有一批食品在泉州市场上销售,其生产日期是中华民国94年5月,保质期一年。这批食品的保质期限到什么时候?”;第26题“材料一(略)。材料二  图3(略)是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碑文写道: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永乐十五年(注:1417年)五月十六,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请回答: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依据材料二,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答出两个要点即可)今年是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29题(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2006年试卷第9题“图2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上海市第四届集体婚礼文书,它开创了移风易俗的一代新风。此事发生于哪一年?”;第26题“(3)19世纪后半期,居住在美国中部的山姆听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决定到日本进行一次考察。你认为他应从火车、汽船、飞机中选择哪些合适的交通工具?请简要说明理由。”;第27题“(1)缅怀红军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①红军进行“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些险阻?③假如你要考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应到哪里?(2)感受长征精神:从图10历史事件中,你感受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第28题(3)“你对斯大林模式是如何看待的?”等等。

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努力反映课改的新理念,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进取的人生态度等。除了试题内容设计开放外,答案也较为开放。答案开放是指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考试内容和答案的开放,为教学拓展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鲜明地体现了命题者旨在于引导考生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善于思辩、勇于创新的意图,也指明了中学历史教改的方向。如果历史教学还沿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还是机械照搬课本的现成结论,还是考试复习前的划重点、背重点,就必然在这些题目面前束手无策。相反,对于有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创新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而新教材每单元都有探究课,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过程,轻结论”,多提供史实,少下定论,以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做出自己的判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尽量优化组合历史知识和能力,提供各种动脑动手、相互交流的问题和机会,如思考题、练习题、活动建议等等,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所述的三种能力是历史中考能力考查部分的重点,应把它们作为初三历史复习中的重点来抓。针对开卷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切忌满堂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要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把历史课“上活”,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两年中考试题来看,无论角度多么新颖、设置情境多么灵活,都是围绕课本的知识点展开的。因此,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加强各种能力的训练,是能够从容应付历史中考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