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时间:2009-10-18 17:54:54  来源:陈月霞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陈月霞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往往越好。从情感理论来看也是如此,学生能主动学习,一般就会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这种氛围的保持则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本文就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激活历史课的课堂教学 。

 

一、引导并指导预习,启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堂是激活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课前的预习,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和实际效果恐怕都会打上很大的折扣。因为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

应当承认,学生的负担在目前依然重,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预习历史,既不切合实际,也无此必要。但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和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却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会促进学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帮自学能力的提高——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当然课前的预习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注意适量适当,二是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题,三是要有利于学生能进一步的探挖。根据这些原则,在进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一课的教学前,我设计了如下两组预习思考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预习与思考:A中共为什么要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孙中山为什么愿意与中共合作?B组,关于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台湾方面(包括地方当局和部分学者)有两种观点:(1)“阴谋论”————统一战线是中共的“统战阴谋”。(2)“坐大论”————国共合作使中共迅速“坐大”,导致国民党政权覆灭。请以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这“两论”请以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这“两论”。这两组预习思考题都是围绕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都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穷因究果。相比之下,A组更紧扣教材,利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B组则更具有悬念和现实感,利于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探挖问题。在能力层次上,B组的要求也更高些。这样的安排,不但是因材施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此外,在预习前,我还提示学生们要穿越时光隧道,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分别充当当时国共双方领导人的角色,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严峻的形势来阅读、分析和思考。。。。。。意在让学生凭借想象力产生一种现场感,从而身临其境地关心这段历史、探求这段历史的发展,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由于精心设计了预习思考题,并进行了适当的提示,学生主动准备和

 互相之间展开争论的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这不仅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了准备,而且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这一段历史的兴趣,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程。

不管历史教学怎样改革,不管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发达,讲解恐怕仍然是教师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师不可轻视的基本功之一。因此作为老师应该重视对讲解的研究和实践。一般而言,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其双重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扬长避短。以讲解而言,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拖沓,抽象,呆板的语言则会让学生厌倦而恶化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现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并配之以语气,语调与节奏的变化,尽力创造出一种历史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生动形象的语言,其特点之一是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学生易于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再选择学生易于理解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与分析,促成了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很容易理解“在1924年,国共两党为什么会走到一起”这一问题,从而将复杂而抽象的国共合作问题浅显化和具体化。

当然,生动形象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它不目的而是手段。所以运用时一是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哗众取宠而损害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再是要注意从具体而开始向抽象过渡,最终使学生能完整地,深入地理解历史概念。

三、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探究。

兴趣激发的途径之一是设疑。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因为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所以,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那么应当在何处设疑呢?一般来说,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疑问应该设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疑问,一开始就形成急切的解疑心态;疑问应该设在教学过程的中段,在学生略感疲惫,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重新燃起探索的欲望与热情。从教学的内容看,疑问既必须是老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联结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又要能切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教学的技巧看,设置的疑问不但应当能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疑问之间还应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使其本身能成为一个问题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子目的教学内容,我把它们转化为一个个教学问题,引导着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探究。如针对第一子目“中国共产党确定国共全合作的方针”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能统揽全局的问题:1924年,国共双方为什么能携手合作?对学生来说,这一问题不但很大,而且难以明白从什么角度切入去思考。为此,我在学生阅读课文和思考的过程中,又设计了一个问题链,将这个统揽全局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互有联系,步步递进的小问题:哪一件事促使中共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中共为什么要寻求与别的政治力量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共为什么要选择国民党作为合作对象?对国共合作,孙中山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对国共两党的合作,共产国际充当了什么角色?由于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设问,设问本身又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这样就为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探究积极思考,逐步深入,从而进入历史思维活动最佳状态,为接下去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选好并用好材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保障。

历史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显然要想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能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现象,进而理解教材提供的结论,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能依据历史事实,并抓住史实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联系地开展思考,从而改变目前常见的让学生被动接受一些历史结论的做法。

 

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对材料要精心选择,这好像是“量体裁衣”。“体”就是教学的重点或是难点,“衣”则包括两个来源,一是教材本身提供的素材,二是外来资料。“裁剪”的原则是紧扣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材,切忌多和杂。

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教学为例,“中共为什么要决定同国民党合作”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阴谋论”和“坐大论”就不难击破。因此,我非常重视历史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求以此引导学生通过相关史实的了解来回溯这段历史并正确认识这段历史。首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段史料,一是利用教材提及的“邓泽如弹劾案”,通过补充国民党广东省党部11名党员上书孙中山反对国民党,但被孙中山所批评和拒绝这一史料,说明“阴谋论”、“坐大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有过,且已被孙中山所批驳;二是节选了一段中共二大的决议,说明中共谋求建立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民主革命)与动力(四大阶级)决定的,因而决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阴谋”。其次,在本章第三节教材的教学结束时,我又衬充了一段国共双方在这一时期的力量发展情况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取得的成就,使学生通过史实得出“国共双方是‘合则三(国共双方和中华民族)利’”这一历史结论;而在本章第四教材的教学结束时,我又补充了几则史料,说明当时革命失败的状况以及国共双方蒙受的损失,使学生又得出“国共双方是‘分则三(国共双方和中华民族)伤’”这一历史结论。这样的史料选择与运用,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造成了形象而强烈的冲击,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理性推理,因而能使尊重史实,相信理性的高中学生深深折服。

 

五、关注现实,引导学生主动讨论,深化认识。

“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历史教学本来就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不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也无法完成历史学科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心理学研究也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也同样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所以历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要让学生运用这种智慧来关注现实,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以本节教材为例,了解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让学生抓住因果关系,形成有联系地思考,因而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对目前的祖国统一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提出有益的见解。因此,本课应该也必须要和目前的热点——————如何实现台湾的和平统一联系起来,其课堂教学才有活力,其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完成。正是出于这一思考,在布置了预习思考题,讲完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条件和意义”后,我又提出了以下两个互为关联的讨论题:台湾方面为什么宣传“两论”?怎样批驳“两论”?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事热点,分析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个讨论题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互相争论并跃跃欲试。为了使这一讨论更有针对性,我又打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和《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等相应资料的摘录投影,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或小组交流,或站起来侃侃而谈。这样的讨论和探究,使他们有了“新的发现”,进而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助于让我们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对那些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学生有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一种成功感,进而给他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强大的内驱力。

当然,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当前正值历史教学改革的大好时机,这为历史教师大胆创造,努力实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继续上下求索,不断实践,与同仁们共同奋斗。

参考书目:

1.  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1页

 

3.《国共两党关系通史》

(该文获国家级二等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