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时间:2009-10-18 17:55:08  来源:陈光裕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 陈光裕

 

 

为迎接和适应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全面启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所谓“高素质”,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具备的多方面的自身条件,包括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一定的审美情趣,以及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完成。目前中学所设各门课程应是主渠道,都负有相应的重要责任,而历史学科是其中不可或缺、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立足现实、了解过去(古今中外)、展望未来。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极为显著的重要影响。正基于此,在国家教委制定(修订)颁行的几种教学大纲中,都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性质、地位、教学目标等作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特别是1996年制定颁布的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反映时代精神,明确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积极参与未来世纪人才的竞争为基本指导思想。新大纲在总论中突出强调: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的素质;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在总的教学目的中,新大纲第一次全面、明确地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任务要求,并突出强调了后两者的重要性及其丰富内涵。特别是,新大纲将能力培养单独立项,列作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大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鲜明地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为跨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总体方向和框架。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将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它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无可否认,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成绩较为显著。高中历史教学,在一些先进地区和学校也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在多年高考命题改革作用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然而,从总体上看,从基层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状况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存在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妨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

 
  (一)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这里所说“思想观念”的陈旧,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至今尚未彻底根除的人们对历史学科的传统偏见和误解。如,认为历史学科是所谓“副科”、“是一门知识学科”;教师教历史就是“教知识”,学生学历史就是“记事”、“背知识”等等。其二,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整体上仍滞留于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教师为指导学生应考而教,学生为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而学。高中历史教学也绝无例外(顺便指出,目前历史课在高中阶段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有会考和高考,而后者影响尤其主要)。 


  (二)课堂教学上存在着若干倾向性问题。

 
  由于历史学科教育思想观念的陈旧落后,导致课堂教学各环节上出现一系列有悖于素质教育的严重倾向和问题: 


  1.从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看: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存在着重史实叙述,轻理论分析和观点阐述的倾向。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有着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按素质教育要求,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应成为更核心、更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的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往往或多或少地停留于讲述书本上的史实及现成的结论。这种倾向自然严重破坏了教学日标的全面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空谈。 

 
  2.从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双边关系看:还存在着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以讲授知识、记忆知识为基本特征),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生学法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的倾向。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只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教的活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学的活动,更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及其研究,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如此教学,即使教师“本事”再大,教学“艺术”再高,终究脱不出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的臼。而这种单向型、封闭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被严重限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潜能的培养被严重“扼杀”,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 


  3.从课堂教学手段看: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之教师嫌麻烦、怕费事),存在着轻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与技术,迷恋于“一本书、一支笔(粉笔),加上一张嘴”的倾向。同时,目前相当数量的基层学校,缺乏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历史教师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这种倾向和状况,造成教学手段落后与高中历史教学较高目标和任务要求的巨大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从教学考评体系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教学评价观念落后,目标体系欠科学,不完善,考评方法单一。考评中,老师是当然的“考宫”,试卷是统一的尺子,分数是唯一的目标。导致的基本状况是:老师讲(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普通年级(非毕业班)平时不予重视,考前大搞“突击”;毕业年级则师生并肩苦战,大搞题海战术。这种考评现状,不仅无法发挥科学的检测功能,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上述从思想观念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倾向(客观分析应不止这些),已带来相当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影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限制了高中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削弱了高中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适应素质教育、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尤其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切实提高认识,尽快摆脱传统教育思想中某些过时的、落后的观念意识的束缚,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认识的“转轨”,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来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归纳起来,大体应包括“六个转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移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据主体地位;把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分数),转移到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侧重教和学的内容,转移到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播、指导;把注重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活动,转移到注重学生创造性运用相关知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把仅仅注重对少数优等生、尖子生的指导培养,转移到面向全体、帮助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起点上开发潜能,向上发展,等等。思想和意识的调整、观念和认识的转变,是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转变上述思想观念,切实实现“转轨”,那么,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二)严格贯彻落实新编历史教学大纲。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法律”“法规”性文件。深刻理解、严格贯彻和执行新大纲,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并在教学中严格贯彻落实。这里要强调的,一是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务必保证课时,按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二是要全面落实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除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突出重点、全面落实之外,还应根据大纲的规定,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发掘和落实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层次文化教育功能、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等,以切实实现素质教育。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的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完成的。因此,应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入手,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要搞好单元整体备课。这既是由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决定的,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花气力认真搞好单元整体备课,以每一章为一单元,前联后挂,从宏观上明确各单元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按单元分析确定知识、能力、教育的重点、难点及必须掌握的重要问题。同时,要根据各单元的重点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帮助学生构建起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2.要积极试验、研究新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扬弃,积极研究、推行全新的教学摸式和方法。笔者建议,一是借鉴成式,即筛选、借用近年教学改革实验中影响较大、成效显著、便于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二是创制新法,教师可在充分研究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实际(包括客观条件)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创造一些新的教法,并在实验中不断调整、完善,以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探讨,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唯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打破“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于:宏观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适度启发学生思维,适时引导导学生讨论,善于释疑解难,相机点拔学习方法,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等方面。当然,否定了“满堂灌”,并不是一概否定教师的“讲”。该教师讲的内容,教师必须要讲,而且要讲准、讲透、讲好。讲什么?讲重点,讲难点,讲结构,讲学生自己理不清、弄不懂、连不上的内容,讲历史理论分析,讲思想认识问题等。这样,师生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发挥,教与学做到有机统一,则上佳的教学效果自当“水到渠成”。

 
  4.要进速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影视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交互性,进一步凸现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强化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5.要积极加强和改革历史课程的教学评估。应重视和积极探讨各种教学评估的目标和方式、方法,改变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学唯一

 标准的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估观,使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估成为推动学生素质提高的“助长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