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创新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创新
最新热门    
 
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专题设计

时间:2009-10-18 17:55:58  来源:佚名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和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破坏及沉痛教训。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运用“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以此培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以及“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 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⑵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⑷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一切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 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⑴总路线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
⑵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⑶总路线的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路线。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其伟大意义。
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改造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②改造的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③改造实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④改造的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⑵对农业的改造。(必要性:农业的落后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⑶对手工业的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⑷改造的完成及其重大意义。从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国家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⑸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5、毛泽东的报告《论十大关系》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这个报告。
⑵《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宗旨。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⑶报告的意义。这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6、中共八大的召开。
⑴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⑵八大的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作。
⑶八大召开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7、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开始出现的曲折和失误。
⑴曲折和失误出现的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的指导。
⑵曲折和失误的表现。“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又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⑶曲折和失误的实质和影响。“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8、中央对失误的反思、纠正错误的措施和成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9、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10、“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工、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并进行全面整顿。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1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大象版)
20世纪50至70年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和曲折,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20年探索中取得的最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国家必须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量力而行,遵循经济客观规律,避免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违反客观规律,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第三,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狂热和集体领导的被破坏,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并维持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剧的重演,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内党外的民主监督。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
A、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并举    B、自力更生与获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发扬民主与加强法制建设相结合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            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同时进行          B、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完成
C、没收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以和平手段改造私有制经济而完成
7、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8、1956年到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    )
A、初期问题严重,后期逐渐纠正      B、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
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      D、整个十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0、中共八大中提出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实现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        B、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C、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        D、实现三大改造的完成
11、1967年、1968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工作的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交通运输堵塞  ④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在“文革”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在全国范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13、在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4、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C、指导思想“左”倾错误      D、三大改造过急过粗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⑴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⑵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16、阅读下列图表:
表一: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1966年 2534亿元 558.7亿元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近10% 25%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表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表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总产值或收入 比上年增长
工农业 4504亿元 11.9%
工业 3219亿元 15.1%
农业 1285亿元 4.6%
国家财政收入 815.6亿元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比较表一、表二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


⑵通过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你又获得了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⑶三表和示意图比较,你再获得了什么?你有什么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5年3月5日)目前生产的形势怎么样?农业还比较好一点……工业方面,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一年,工业生产的情况是不好的。
(1975年8月18日)我对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1975年9月26日)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75年9月27日)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1984年10月10日)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次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
要求:内容应包括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评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三、问答题
18、对于三大改造,一种意见认为非常正确、及时,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成就,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一种意见认为过快、过急、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注意:不论同意哪种观点或另有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19、下图为1953—1966年我国重点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图片
 
图中反映了我国重点建设有哪些重要特点?为什么呈现这种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C  2、C  3、D  4、D  5、B  6、D  7、A   8、B   9、D  10、B   11、D   12、D   13、D  14、C
二、材料解析题
15、⑴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16、⑴表一: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统计显示出工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普遍处于下降状态;其原因是“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表二是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各项指标比上年有所增长;其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而取得的“文革”中的最好局面。
⑵表三对比表一、表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统计对比上年各项指标都处于增长趋势;其原因是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回升。这说明邓小平同志的思路是正确的。
⑶表一是“文革”冲击,国民经济下降严重,示意图是在“动乱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还取得了一些成就。表二、表三说明调整、整顿才有国民经济的生机。示意图是在这种调整、整顿中获得的成就,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根基没有动摇;只要有安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就可以发展,否则反之。
17、“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
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措施: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引起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意义: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三、问答题
 18、第一种观点的理由:①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和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了起来并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③三大改造完成基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消除了资产阶级对党和群众的腐蚀拉拢,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具有重要意义。④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剥削制度在我国基本被消灭,使广大人民真正摆脱了剥削、压迫,真正当家做了主人。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初期,我国各项生产飞速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激发了广大人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⑥尽管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但那是非常次要的。
第二种观点的理由:①三大改造短短三年就完成了,违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的“相当长”的时限。②在改造过程中过急、过快,造成许多遗留问题,而且违反了自愿原则,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③当时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的思想觉悟不高,全面实施公有制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发挥。④三大改造完成后虽然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久消极作用日益显露,导致经济发展速度逐步降低,说明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不太适应。⑤尽管它对消灭剥削制度、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主要应看它是否解放了生产力,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这方面看,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19、特点: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注重发展与国防和边疆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边疆地区的运输。原因: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薄弱。又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包围,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增加国防实力,巩固边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国防,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