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和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破坏及沉痛教训。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运用“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文声像资料,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以此培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以及“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 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⑵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⑷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互助合作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一切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 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⑴总路线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
⑵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⑶总路线的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的路线。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其伟大意义。
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改造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②改造的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③改造实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④改造的实质。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⑵对农业的改造。(必要性:农业的落后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⑶对手工业的改造。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⑷改造的完成及其重大意义。从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国家加快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⑸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5、毛泽东的报告《论十大关系》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这个报告。
⑵《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和宗旨。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⑶报告的意义。这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