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瓷都福建德化举办“中国…
包明德:完善集体管理组…
福建德化大型瓷雕《奥运…
世界最大露天瓷雕“渡海…
最新热门    
 
陆建德: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

时间:2010-9-3 10:45:31  来源:不详
不如说是张先生的一贯立场,多少让愚顽的后学感到困惑。他在作于七十年代的《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 (2002年岳麓书社出了大陆版)中也称,立宪派请愿国会,“尤其令人激赏。如果此趋势继续发展,全民政治的前途是乐观的”。文盲之国的“全民政治”不知是何等模样?遇事只求速成的立宪激进派表面上崇拜宪章,实际上追求的是独霸一方的权力,“速开国会”是挑战、削弱进而颠覆中央的有力手段。在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博弈中,前者取得了胜利。在这兴奋喧闹的几年里,一些“先进”人物的举动和打算是值得好好检视一番的。张先生这句话千真万确:“清廷势绌,始于立宪。”不过,他不是在表达惋惜。张先生晚年深感革命破坏社会,成本巨大。立宪派推助革命,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呢?

  清廷在1906年宣布实行宪政,最大的失误就是速度过快。一辆破旧的大车,经不起赶车人和后座上诸多催逼者的折腾,终于散了架。很多改革措施极有意义,而且惠及民国(如法律改革),它们就像狂欢之夜的焰火,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可是戊戌变法时鲁莽操切的“大跃进”又一次重演,改革的中枢失去了必不可少的领导力。请愿国会,弹劾军机,成立宪友会和咨议局联合会,拒绝铁路收归国有,莫不呈露出藐视、胁迫中央的意图。时局至此,国家分崩离析,指日可待。立宪党人表面上与革命派异趣,在急于夺权这点上,他们是一对双胞胎。两方人士后来都作出热爱共和的表白,但他们所说的共和,要么是周召共和,即各省独立自治,要么是孙中山后来说的“三年军政、六年训政”。孟德斯鸠所言的共和的美德,对他们来说既无比陌生,又绝无吸引力可言。

  局势失控后,载沣以宣统名义发《罪己诏》,隆裕太后允下《退位诏书》,也是“出于救时之心”,但是很难得到史家的同情。一些标准的晚清史往往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清廷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把权力像赏金一样悬挂在紫禁城的城楼上,听任立宪派、同盟会、光复会、各封疆大臣、袁世凯以及无数窥觊“神器”的秘密会党自相残杀,决出胜负。不,这还不够,抢夺者仍有怨言。只要他还未百分之百地掌权,这个世界的是非就总是颠倒的。清廷依然罪责难逃。

  《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一书多次提到,安定的局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民国动荡频仍,财源未开,微薄的财力大多耗于军队,无力从事建设,于是各方面的进步反而不如清季。(民国后各方面情况不及晚清,那是从孙中山到李大钊等不同人物的共识。)张先生在“代序”里介绍了洪庭洞(即亨廷顿)一派的观点:后进国家的政治发展应该在制度和组织上培植基础,过早要求政治参与或进行政治动员只会导致政局不稳,不利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张先生好像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不便多说,反而又称,有时流血的革命不能避免,颇有为国民党前身同盟会辩白的意思。

  张先生撰写《立宪派与辛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