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文化批评:经典新编与文…
现在散文的数量很多好文…
相声跑步迈向“80后”时…
流行音乐演绎国学经典 …
应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经…
天津文庙举行祭孔大典 …
国学经典与人格国性
鲁迅作品并未大撤退 经…
鲁迅作品并未大撤退 经…
“博弈天下——中国历代…
最新热门    
 
经典诵读与文化传承

时间:2010-10-22 11:32:11  来源:不详

    中国古人讲“因定开慧”,一个人真正内在的智慧来自于一个人的定力。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遇到一点儿事情就失去了冷静而惊慌失措,那么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的事业。所以,两军对战,打的是两军统帅的定力;商场上双方的谈判,考验的也是双方决策者的定力。经典读诵需要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之上,久而久之,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定力,成就了孩子的智慧。

    

    经典读诵有助于涵养德性

    古人“读书志在圣贤”,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体会并效仿古圣先贤的存心和行谊,成就自己的良好德性和完善人格,所以古人读书也被称为“为己之学”。朱伯庐在《劝言》中讲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例如,孔子在《论语》上教导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学了这句话,就要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看到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应当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德的人,应当反过来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过失,而不是攻击他、嘲笑他。试想,如果天下的人从小都能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诲,那么世界上小到家庭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不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吗?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从这里,也才更能体会到《大学》上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认识到社会成员个体美德的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重要关系。

 

    经典诵读有助于变化气质

    诵经典的孩子的气质也会与众不同。他们的气质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因为读诵圣贤经典需要博览群书,并在读诵经典中掌握了文言文那种优美而简短的表达方式,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讲话可以出口成章,写文章更是下笔有神,不必冥思苦想;因为读诵圣贤经典增长了定力,所以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镇定自若;又因为读诵经典可以涵养德性,所谓“诚于中,行于外”,内在良好德性表现在外一定是文质彬彬、举止文雅、进退得宜、落落大方。

    总之,通过经典诵读,孩子可以提高记忆,增长智慧,并深刻地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存心,从而长养起自己的浩然正气。但是,如果提倡经典读诵的人,存心不正,提倡读诵经典的目的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为了借助国学热的升温而谋求私利,甚至会见利忘义,就不仅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造成对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因为这些成人的行为,让孩子们分明看到,大人是说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导致他们对自己所学经典的怀疑,因而丧失信心。民国时期儒学的没落,就在于那些口口声声宣讲儒家学说的人,本身不能身体力行儒家的教诲,为社会大众做出了不良的示范,使得人们觉得儒家是伪道学,学儒的人是伪君子。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样,今天的经典读诵能否达到以上的效果,也取决于提倡经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