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三千学者为博物馆找“活…
陈鹤:著名学者的遗藏宜…
两岸学者研讨“朱子学与…
社科院学者表示中国青年…
程章灿:学者周勋初的魏…
杨明贵:文学教学者的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
浙江学者:曹操下葬时称…
鲁奖作品被军事迷挑错 …
学者研究称曹操下葬时称…
最新热门    
 
学者热议科研怪象:哪个项目有钱就对哪个有兴趣

时间:2010-11-15 11:26:24  来源:不详
  此外,期刊质量也不代表文章质量,再好的期刊也有烂文章。比如国内很看重的《Nature》(英国科技杂志《自然》)、《Science》(美国杂志《科学》),实际上里面很多文章都是科普性的,像周正龙发现华南虎这种都很容易上《Nature》。很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会放这样的新闻:说谁谁刚在《Nature》上发了一篇文章,你查一下,一般都是谈中国的农业啊、气候啊、海洋之类的,说实话,这么大的题目能说出什么?

 

  冯晓蕾(国内研究所研究员 生物学专业):

 

  我们没有毕业的压力,但是也必须要发论文。因为绩效考核整个都是跟论文挂钩的,看你的文章水平和数量,整个考核机制都比较急功近利。没有足够的论文,课题没办法结题,你的研究不能继续得到资助,待遇会下调,职称也评不了,学生也不跟你,最后生存都会出现问题。

 

  我们这个领域真正想发好的东西非常不容易,可能一两年甚至三四年才能有真正像样的东西。但是,大家为了能发文章不得不去找一些“边角料”,或者已经有研究基础的东西,放弃需要探索和创新的研究。

 

  这样一来,已经不是为了兴趣和价值在做研究,而只是为了生存,失去了做科研的最初目的。

 

  [公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