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向孔子学快乐智慧(2) |
 |
时间:2010-11-19 11:13:29 来源:不详
|
|
|
■关于《论语》与孔子:
孔子文化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智慧
本报记者:您研习孔子经典多年,能描绘一下孔子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吗?
王大千: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也是这几年才开始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以说是补课。孔子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坚韧而不乏幽默,博学而又充满智慧,他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写照,所以生命力也更强。我觉得,孔子文化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智慧,是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通过自我调节获得内心充盈的文化。这种文化能让人安身立命,安己达人,是有现实意义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我们读《论语》,这里面有很多道理,其实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乐”字。我把它总结了一下,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快乐”,人生就是不断获取驾驭幸福的能力,告诉你怎么去获得幸福;“三个基本点”对应着《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我的理解,《论语》开宗明义,就是讲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这是在谈知与行的关系,谈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从中找到学与习的乐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是讲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说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得到快乐和温暖;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这说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强调心态的重要性,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心态决定一切,快乐来自内心。
■关于传统与当下:
欲望超过能力,就会浮躁,犹如一地鸡毛,而传统文化就像书桌上的镇纸一样,使你安宁。
本报记者:您觉得,孔子、儒学和传统文化,对于当下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大千:我觉得这些与时代是相融相通的,我们现今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传统是一致的。比如我们说“和谐社会首先是内心的和谐”,这与儒家的“修己以安人”就是相通的,只有先使自身的心灵安定、平和,才能安天下、安百姓。再比如,九零后、二零零后所谓的“新新人类”,如果你说他“这是个小人”,他也会不高兴,向善之心、做君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并未因时代变化而断绝和割裂,我们的价值观依然与古人相通。你比如电视上《非诚勿扰》之类的征婚节目,那是八零九零人的择偶选择,但里面也充满对“仁义礼智信”的看重。看这些节目,你会发现通常那些谦虚的人、老实的人、有担当的人、孝顺的人成功率比较高。所谓“刚毅木讷近仁”,那些巧言令色骄傲自大夸夸其谈的人一般不会受欢迎。这说明今天青年人的基本价值观是正面的,正确的。
其实,现代社会和圣贤生活的时代,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根本上应该是一样的,都会面临竞争、压力和焦虑这些东西。孔子经典里讲的快乐、寻找精神家园、乐天知命、关注当下这些理念,对回答现代问题很有启发。
 [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