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李泽厚“半吊子”英文打天下 称值得较劲的较劲

时间:2010-11-28 11:57:36  来源:不详
想,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创造性的,就是后来广受重视的“积淀说”。

 

  所谓“积淀”,是指人类在与动物分野后,为求生存,在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而这漫长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人类自身的、尤其是心理的改变。

 

  当时的理论更多地注重外部的改变,从制造工具,到生产力的发展,再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等等。李泽厚由于美学讨论的机缘,由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启示,也由于马克思早期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指引(他在1979年自编《美学论集》时就特意指出,当年自己的第一篇美学文章,大概是国内最早提到这份手稿、并企图依据手稿作出美的本质探讨的),把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人类心理构造的内部,研究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而这也就是“积淀”,即形成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心理形式。他由此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是积淀的成果。这一“积淀”理论,也贯穿于他后来几十年的思想史研究和康德研究中,一直到他晚年“情本体”哲学本体论的提出,都与此直接相关。可以说,这是他全部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

 

  美学讨论时,全国各报刊发表了大量论文。朱光潜在1962年回顾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时,认为共有三派,那就是:朱光潜、蔡仪、李泽厚。说到这些往事,李泽厚摇头笑道:“我当时才二十几岁,哪敢自称一派?”

 

  那场美学讨论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变成政治批判。那个年代几乎所有文艺和理论的争鸣,最后都变成了政治问题,而美学始终是“三派”,真正做到了长期共存。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依然因为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甚至一度被“开除公职”。劳动时他吃过很多苦,别人挑一百斤,他也想挑一百斤,棉毛衫因出汗多结成了很硬的一个壳,每天累得只想躺在床上,连看报的时间都没有。除去劳动,还有刻骨铭心的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