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北大学者:大学“表演性…
吴鸿清:大学教授“盯”…
学习部大学生组织活动总…
2010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浅吟低唱 美哉宋词——…
第十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
宝剑之乡浙江龙泉举行剑…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纪念陈…
80多个亚洲大学校长聚首…
最新热门    
 
浙江大学“教授下课”调查:30%教师转岗社会服务

时间:2010-12-06 10:25:05  来源:不详
提着一个拉链都拉不上的破旧公文包。“有时穿件衬衫,里面背心上的破洞都看得见。”讲课讲到新的研究方向时,老教授时常话锋一转,扯到自己当年的发明、研究上去,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地“想当年”;而新来的海归学者呢?他们给学生讲课,多数穿戴整齐,有人甚至大夏天也会西装笔挺地站讲台;讲课时,他们基本用的是双语,会随时补充国外同行研究的新进展,传递一流大学学者做学问的方式,有时甚至会还原诺奖学者在国外大学里给学生上课、讨论的情形。

 

  “老学究和新学者,两厢一比较,你说谁更适合站在讲台上、谁更适合做科研?”在这位院长看来,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为年轻的学术骨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考核的方式也随着岗位变了,一些年轻老师立刻感到,自己多劳多得——增收了。“年轻的海归,可能是这次人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推进人事改革的同时,浙大也试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疾——老师站讲台的门槛明显提高。一方面,学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教学岗”引进人才,为善于上课的良师给予等同于长江学者的待遇,对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新留任的讲师不再讲课。浙大规定,年轻讲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并同时通过担任助教工作,观摩学习名师教学经验,等其晋升为副教授以后,再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

 

  作为一项涉及全校教师的人事改革,浙大的教师岗位分类能否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浙大之内,有的老师很悲观,认为此次改革必将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反面教材。“急功近利的改革,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待解剖的失败案例。”但包括上述浙大某理科学院院长在内,校内校外看好这次改革的也大有人在。“只要浙大在三五年内呈现明显的学术进阶,那么国内和浙大排名靠近的重点高校,到时候都会坐不住。”(文中王虎和赵欣为化名)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