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老北京人幽默骂人都拐弯…
老北京人幽默骂人都拐弯…
由“城”变“馆”,北京…
《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增…
北京拍卖界面临信誉危机…
北京市首次提出文保单位…
北京市首次提出文保单位…
北京齐白石墓地无人照料…
12月2日 宣统溥仪登基 …
收藏家孙文雄:国际化的…
最新热门    
 
老北京人幽默骂人都拐弯 八旗子弟也有不凡之处(3)

时间:2010-12-18 11:52:15  来源:不详

京味文学也许会消亡

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京味文学一度非常繁荣,为什么盛况很快就过去了呢?

邓友梅:那是因为一大批老作家在“文革”中无法从事创作,他们有积累,有创作冲动,一旦条件宽松了,自然喷发了出来。但在这些老作家之后,没有继承者。我们这一代对老北京的氛围比较熟悉,但我们可能是最后一辈人了,比我们小10岁的,解放时年龄太小,记忆比较模糊,而更年轻的人,他们生活的环境完全被改变了,人群也完全不一样,他们写的是新北京人的生活,不再是传统的京味。当然,北京在发展,成了全国的北京,并逐渐走向世界级城市,这也会造成其个性丧失。

记者:虽然京味文学是个描述性的概念,不够准确,但它所代表的审美样式,会不会走向消亡?

邓友梅:有这种可能,一个文学样式随时代发展而消失,是很正常的现象,就像鲁迅先生的杂文,后人再怎么写,恐怕也无法写出他那样的精神气质来了。

寻找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您看来,老北京文化的魅力何在?

邓友梅:那当然是它的温情了。过去胡同里几代人都是邻居,大家彼此关心,彼此照顾。邻居家老太太身体不好,不用吭气,大家就会来帮忙。胡同里的生活特别有规律,早晨8点卖豆腐的来了,10点卖菜的来了,大家天天碰面,几天不见,就要上门看看,问是不是生病了,需不需要照顾。过去的四合院,正房是老人,东房住大儿子大儿媳妇,西房住小儿子小儿媳妇,关上门是小家,各自为政,开门就是大家,共享天伦之乐。站在四合院里,谁从哪门出来你都能知道。这种踏实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住在单元楼里,谁还知道对门是谁?

记者:今天年轻人普遍有一种失落感,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家园,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邓友梅:我们正处在一个过渡期,社会文化还没有形成,也许要耐心等上一段时间,等社会状态相对稳定下来了,情况会有所改变,现在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创造财富,还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

记者:北京正努力追寻自己的传统,也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前门改造等,您觉得这是否留住了老北京的滋味?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