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钱文忠不知季羡林遗产进…
学者为阎崇年挑错:《百…
众多讲坛成市民“精神粮…
毕淑敏自曝离开百家讲坛…
毕淑敏:曾三度拒绝《百…
毕淑敏自评灯下吓人 登…
钱文忠避谈季羡林旧居失…
蒋勋:期待《百家讲坛》…
由《百家讲坛》引发的“…
《百家讲坛》背后的国学…
最新热门    
 
讲坛打历史旗号,专家成“故事大王”

时间:2010-12-26 13:10:34  来源:不详
 

  大众对快餐文化的审美需求,推动了“泛故事”现象日益凸显;反过来,“泛故事”现象又将更多的受众纳入快餐文化的轨道,培养出更多的“泛故事”消费者。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故事?喜欢讲,喜欢听,喜欢编?笔者分析,首先,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与故事有天然的亲近感。其次,与现代人平时工作比较繁杂劳累有关,休闲时懒于思考,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探究欲望,乐于接受感性的东西来追求感官刺激,打发时光。

 

  故事作为一种丰富生活的调味剂,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但把故事当成文化主餐进行营养吸收,让思维漂浮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层,很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对感性的崇尚,对理性的放逐,这便是理性思维的悲哀。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学者不擅长理性思维,我们的文艺理论远远落在西方之后,我们的诸多理论家少有建树,还在通过摘抄西方论著,支撑自己的门面。中国的艺术理论研究要真正达到和世界接轨,尚需付出艰辛的努力,至少不能期待通过提高讲故事的水平来实现。

 

  过度流行讲“故事”现象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文化与学术发展也应适当进行理性作品的普及,调整我们已经偏颇的思维方式,让感性和理性并驾齐驱,这不仅有助于健康思维品格的形成,也有助于更多与国际比肩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出现。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