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文言文,更精彩
盛 韵:胡志德谈文言文…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
再忆谷林:“六言诗案”…
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
东晋玄言诗所体现的审美…
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
清初文言小说《觚剩》作…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最新热门    
 
文言诗和白话诗

时间:2011-01-26 11:58:48  来源:不详

  中国文言诗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能也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试想,在英国,或者英语国家,还有人用《贝奥武甫》的古英语写诗吗?或者用乔叟《坎特伯雷故事》的中古英语写诗吗?大概没有。法国今天还有人用《罗兰之歌》的中世纪法语写诗吗?当代意大利人有用拉丁文写诗的吗?大概没有。其他国家的当代诗人有没有用他们国家的古代语言写诗的?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只是,从未听说过。

 

  由此看来,汉语中的文言文,即古汉语,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偏枯而又偏荣,至今没有死亡。这一现象,值得我国的语言学家、文学家、诗歌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认真研究,仔细探索;也值得外国的汉学家们认真研究,仔细探索。

 

  研究什么?研究一种语言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已经死亡,又没有死亡,还有一线生机,不绝如缕,但只存活于诗歌中,与它自己的后裔即新生的白话文,并存于世。这种语言的内核里蕴藏着一些什么因子?这些因子何以能穿透死亡的铁窗,附着在诗歌的躯体里,继续着绿色的生命历程?为什么在汉语今天的语境里,只有诗歌能包容它而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不能?诗歌里有着怎样一种肌质能与古汉语相契合?这种肌质为什么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不具备?

 

  我想到,文言诗的创作与欣赏,跟吟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不是文言诗生命之火不熄的原因之一?古诗的创作,往往通过“吟”:屈原“行吟泽畔”,陶渊明“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李白“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陆游“未废一长吟”,龚自珍“吟鞭东指即天涯”……五四以来现代人写文言诗也往往如此,如鲁迅“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我受教于家母,学会了“常州吟诵”。家母则受教于她的伯父、我的大舅公屠寄,他是诗人兼历史学家。常州吟诵可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吴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有多种以方言为基础的吟诵,其调各有不同的特色,又有共同的风格,可以统称之为“中华吟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