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谈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
假如雷锋归来,“恶补”…
灾难与制度选择
最新热门    
 
祸难与抗争:中国文化的“南渡北归”

时间:2011-02-19 10:14:34  来源:不详
  而发生在陈寅恪先生身上的故事则更让岳南感佩。

 

  陈寅恪在困于日军占领的香港时,于贫病交加中仍倚床诵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建炎以来志士仁人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事迹,激起了陈寅恪的共鸣。在书的最后一卷,他写下这样的跋语:“于万国兵戈饥寒疾病之中,以此书消日,遂匆匆读一过。昔日家藏殿本及学校所藏之本虽远胜此本之为讹脱,然当时读此书犹是太平之世,故不及今日读此之亲切有味也。”

 

  后来,当驻港日本宪兵为陈家送去急需的大米企图拉拢他时,陈寅恪夫妇严词拒绝,将大米丢出门外,宁肯全家饿死也不“折腰”。

 

  气节之外,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学者们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学术事业。

 

  1943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技史家李约瑟,借访问中国之机,特意到迁至李庄的同济大学,探望阔别十多年的老友童第周。当看到老友那间只有一架双筒显微镜的简陋实验室时,李约瑟实在不敢相信,就在这里,童第周完成了高难度的实验,并撰写了数篇在国际上引起瞩目的高质量论文。这次李庄之行让李约瑟毕生难忘——在中国西南部这个偏僻山坳里,他看到了一批坚韧不拔又满怀热情的中国学者。

 

  国难当头之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这种精神、风骨和气度,令著名学者马一浮在香港防空洞里躲避日本轰炸时,仍对战争的前景满怀信心——“这场战争注定是中国赢的。我们用第一流的人才在抵抗着日本二流人才的进攻,焉有不胜之理!”

 

  马一浮的预言终成现实。1945年,中国军民赢得了抗战胜利。次年5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