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谈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
假如雷锋归来,“恶补”…
灾难与制度选择
最新热门    
 
祸难与抗争:中国文化的“南渡北归”

时间:2011-02-19 10:14:34  来源:不详
 

  “这是当地一个老太太告诉我的。她说自己亲眼看到了那些‘骨架子’。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岳南对本刊记者说。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为了《南渡北归》的生动素材。

 

  这次李庄之行,坚定了岳南要为当年那批大师们写点东西的信念。2005年,他写成了30万字的《李庄往事》。“但书写完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他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考察了抗战八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如长沙、蒙自、昆明、成都、重庆。同时,他还采访了许多健在的当事人及其后人,如当时流亡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的王世襄、罗哲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何兹全,以及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成之子梁从诫、董作宾之子董玉京等人。

 

  于是,一个清晰的想法在岳南脑中渐渐形成——写一本书,全面描绘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们的群体命运。

 

  从《水浒》中得到灵感

 

  站在李庄那个名叫板栗坳的小山上,岳南联想起了《水浒传》中的梁山。抗战爆发之后,知识分子们集中到中国西南地区的情形,与《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陆续向二龙山和水泊梁山的集结真有某些相似之处。

 

  采访中,岳南不讳言自己对山东老乡傅斯年的偏爱,认为傅先生的性格和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