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人大代表朱永新:加强文…
古代驻京办蕴含文化 老…
古代驻京办蕴含文化 老…
古代驻京办蕴含文化 老…
加强海南少数民族民俗文…
保存历史 传承文化:海口…
十二生肖 中国最大的节…
杭州古粮仓化身文化创意…
陕西考古新发现 仰韶文…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之后尚…
最新热门    
 
宅文化 是单纯逃避还是新型生活

时间:2011-03-06 09:57:06  来源:不详
回归与迷失,“宅文化”两面性

“宅”这个词起源于日本,“宅文化”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电玩等给孩子们以强烈的刺激,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能够由自己主导的世界。“宅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发展速度更快,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记者接触的“宅”一族,大多是这些年轻人。

社会学者陈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宅文化”是典型的现代化产物。电脑和网络普及后,更多的人乐于接受“宅文化”,这是现代化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但凡事都不能过度,“宅文化”也如此。当一些“宅一族”陷入极端,可能会使社会的集体观念受到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可能被颠覆,“宅文化”可能会造成一些社会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宅一族”大多因为惧怕社会竞争,想一“宅”了之。有的在社会上受到压力与挫折之后就缩回家里,害怕再与社会接触。27岁的葛华大学毕业后,工作了3个月,因为工作太辛苦,就回家“宅”起来了。有的则回避竞争,“宅”起来做“啃老族”。28岁的赵华就是典型,工作没多久就辞职了,因为“宅”在家里,也是“不愁吃、不愁穿”,可这愁坏了他的父母,多次想赶他出去也没有成功,“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长此以往,人就废掉了!”他父亲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长期关注“宅”现象的心理医生胡赤怡认为,这其实是心理防御的退缩机制在起作用,以“家”为茧,把自己紧紧包裹,与现实隔离。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足以令人担忧。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个倾向,那就是“宅文化”正在迅速向中年人、社会中坚阶层蔓延。一些生意人,40多岁,经济方面有了保障后,就放弃了工作“‘宅’家里养老了”;一些作家长年累月“宅”在家里,一连数年不体验生活;一些大学教师评上教授后“长年累月看不到人影”,不参加学校活动,不辅导学生功课,也没做出什么学问,只是“宅”在家里逍遥……虽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其中也包含着自我意识,不过,当越来越多的人“宅”起来,并成为一种潮流,也令人担忧,因为这其中也饱含了消极、逃避、隔绝等因素。古人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更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大家都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如何切身体验社会冷暖、承担社会责任?从这样的意义来说,“宅”究竟是自我的回归,还是自我的迷失?

(贾梦雨 朱秀霞)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