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岳川:中国连一个文化…
打工子弟与童话大王一起…
王一川:关注电影的品格…
陆川:电影是门残酷的艺…
赖声川:把石头变成小鸟…
最新热门    
 
王一川:文化的物化与心化的呼声

时间:2011-03-16 15:10:45  来源:不详


  王一川:中国古人写诗讲“诗兴”、“兴会”,欣赏艺术作品讲究欣赏“兴象”、“兴味”。它强调“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不是看物质满足自己欲望的程度,不是满足功利目的的那一面,而是欣赏物质的兴象、欣赏它周围的精神意味,享受对它形式的关照。

  慧眼识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说,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对此,您如何看?

  王一川:用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来概括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表述,因为世界早已不是启蒙时代或文艺复兴时代。我们在面临很多全球化现象或者“后现代碎片”的条件下,无法把过去完整的启蒙运动或文艺复兴搬过来,所以今天只能在现代性的条件下,针对中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和思考。

  20世纪80年代,我们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整个西方都没有处在现实主义条件下,所以现实主义很快就被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冲得无影无踪。当然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今天某些地域文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地域文学)还有一些体现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但全国的文学主流不是这样了。例如,更多的是“类型化”而不是典型化,像葛优、赵本山都是类型化的人物,甚至是符号化了。

  一个现实又可怕的问题摆在这儿:人的欲望无止境,但社会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不以心导物怎么办?谁都不可能纵情驰骋自己的物质欲望。如果没有精神的克制、节制、调节,社会就很可怕。现在越来越多清醒的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要相信国民的素养。

  国民要有一双善于识别是高级艺术还是低级艺术的眼睛,要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借我一双慧眼”,借每人一双“慧眼”以便识别艺术水平的高低。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谁来做这件事呢? 

  王一川:所有的人都要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政府的管理部门从制定政策、经费投入、政策投入、政策保障上就要考虑,公益的艺术事业怎么做,支持哪些艺术家、哪种艺术,这都很重要。政府要有抵抗和识别能力,批评界的声音要强烈起来,公众要擦亮眼睛,首先要对媒体、对艺术有所怀疑,要相信艺术是可以说谎的,很多艺术是建构起来的。

  在现代性的怀抱中发展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人说,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一边借鉴外国,又在此过程中把本民族、传统的一些东西丢掉了,导致文化“找不到家”,失去“民族认同”和话语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一川: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也容易造成一种误解。现在有些人主张回归古典,好像谈起这个来就很时髦,走到哪里都很理直气壮。但是,人们问过没有:我们现在还能回归古典吗?回到唐代还是宋代?恐怕都不可以,古人会“开除”我们的。

  我的考虑有两点。第一,要坚持在现代性的知识体系和学术体制下发展中国文化和艺术。只能在现代性的氛围中,继续创造、发展我们的文化,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在现代性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绝不能因为强调传统而把这个改变。第二,在这个基础上,适度地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从中国古代找到一些有益的思想、概念和范畴加以改造,来帮助安置我们的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学术界呈现“中国美学热”的现象,不少内地学者对中国哲学很推崇,但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却似乎难以与世界对话和接轨。是不是当下的中国美学研究是一种表面的虚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