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内地、香港30多所大学的教授及部分作家26日聚集海口,就“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为主题进行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
“民族主义,是文学建构出来的东西么?”作家韩少功针对目前文学界热衷探讨的现象提出疑问。他认为“现在到了需要梳理的时刻”,要梳理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追溯“民族主义”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中义剖析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时认为,其明显有“一少一多”现象。“一少”,乃朱光潜将西方美学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典型性格、形象思维归类,而占西方美学相当分量的唯心论美学未入其法眼。“一多”是说“朱光潜著书国家意识颇浓,讲究‘洋为中用’;但最终过度从现实语境需求出发,变成‘洋被中用’。这不仅扭曲西美史,让研究对象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为风行一时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创作提供了依据。”
香港大学教授吴存存认为,在历史的特殊时刻,民族主义可能向反方向发展。“20世纪初,先进知识分子认为一切与西方不同的,都是中国落后的文化。那时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自卑的历史时刻,他们提出‘全盘西化’就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柄辉认为,当下的民族主义在现代文化转型中,与世界意识逐渐同步成长。“现代民族意识几乎成为中国现代主题构建中的一种公约数,成为绝大多数知识群体与派别现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