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精神家园三人谈(2)
精神家园三人谈(3)
慎独是灵魂家园的需要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红学大家周思源:文化热…
传统精神的低调回归:看…
林劲松:“玄奘精神”的…
继承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精…
沪剧艺术家茅善玉:艺术…
《三言二拍》显大众精神…
最新热门    
 
精神家园三人谈(1)

时间:2011-04-18 12:18:41  来源:不详
能是我们一直相信的那种理性文化出了问题。因此,蒂里希说,那时笼罩着西方世界的是一种幻灭感,一种失落精神家园的文化危机。

今天我们说精神家园出了问题,还有一种情况: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太功利了。或许越来越少有人自问,“我们究竟是谁?”而更多的人在想,“我怎么能活得更好?”其实,这是现代性之后,科学技术发展以后的理性化社会、消费社会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并不主张一般地指责这种告别崇高的务实。务实中包含另一种文化,一种并非完全消极的价值。同样,重视自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具有积极内涵的现代价值。但是,如果这种务实,这种对自我的强调,走到了极端,走到远离真善美,放逐价值和精神的地步,则无疑是精神家园的萎缩和病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深层文化问题。

在对家园意识的培育和精神家园的重建中,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时代意识”。

传统社会的精神家园往往是由那些经验、习俗、习惯、民俗乡约、家法家规等自发的文化要素所构成。它往往是人没有意识到的,却又无所不在,熔铸到人的血液之中,自在自发地支撑和左右着人的生存的东西。有了它,一个人可以不假思索地生存下来,一个共同体能够长期维系下去。而在现代社会,精神家园则往往体现为自觉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建构,是一个共同体或一个社会自觉地倡导的共同价值追求,普遍的文化认同。这种基于文化的自觉而建构起来的精神家园的力量更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团体、一个共同体,都离不开这种自觉的精神家园。

孔子的聪明并不在于用许多人们所不懂的东西去教训人们,去给人们提供一种理性的建构,而在于把人们生活中已经自发地遵从的一些图式性的东西固定下来。他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那些我们今天看起来属于不平等的、自然的、封建的关系,作为伦理纲常固定下来,使之神圣化,由此形成一个同质的、超稳定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家园。而一旦社会完全进入理性化,一旦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一切活动都按照契约和理性方式组织起来,那种传统的方式就不可以了。我们今天建构精神家园的任务,就不是简单地灌输一种大家都能同意的同质的东西,而是应该在个性差异中建构一个共同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只想说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一句话:精神家园建设是一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回家”,但这是一种“指向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的“归途”。回到文化的传统原点,在各主要文明中都常常发生。问题在于:回到传统文化的家园,是要干什么?雅斯贝尔斯说得好,人类常常回到公元前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为的是获取“重燃火焰”的精神动力。“传统”的意义不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直接搬用的“武库”,而是激活今天之创造的精神驱动力。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中,我们的确看到了一种把传统“实体化”的倾向,期盼直接搬用传统的伦理纲常来解决今天的“道德沦丧”、“价值扭曲”问题,来净化今人的心灵。但效果如何?情形十分复杂:其中的确有一定的呼唤价值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