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试论利用隐喻增强学生文…
两岸大学生吟诵节侧记:…
贫困教师到偏远农村执教…
3月29日 蔡元培要留学生…
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
广西拨2000万为222万贫…
人人喊打中学术造假繁荣…
从做学生到做同学——黄…
郑州文庙办成人礼 学生…
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读1…
最新热门    
 
中学生啃得动经典吗?钱理群:经典让人的心沉潜

时间:2011-04-23 11:13:48  来源:不详
沉迷于缺乏精神深度和类型化的网络阅读,是会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而经典阅读正是一种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它让人的心沉静,沉稳,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2

 

  为修身而读书

 

  教育学认为,十六七岁至十九、二十岁,大致相当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基本“定型”,他们对世界、社会、自己和未来都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深入的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开始形成。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教育能力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提升的需要,并希望通过经典阅读寻求精神养料。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学生赵艳凝在读了《诗经》、《论语》、《荀子》等儒家经典之后就认定,理想的人格就是书中所形容的“君子如玉”。“如玉的君子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质,而且要执着于此,要为坚持这种理想人格而努力终生。”在读过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之后,赵艳凝发现,王安石便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践行者。“自从魏晋之后,文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了点孤芳自赏的名士气。这种做作,在后世文人身上酝酿成一种有话不直说的矫情。”但王安石不是这样,她认为,王安石的变法,结局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但王安石仍然敢于坚持,令人钦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