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杭州西溪湿地聚名人:吴…
阳宅阳地大小如何?
最新热门    
 
吴小如先生在“京剧大师马连良艺术百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1-04-23 11:18:24  来源:不详
,他有好些个戏,不一定照着孙派的唱法唱,但把孙派的长处糅进去了。先生的戏,也受刘鸿声的影响,也受高庆奎的影响。可是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马连良还是马连良,那些东西为我所用,而不是跟着人家走。

 

  我还说灌唱片的例子。你别看嗓子不好,余叔岩灌唱片,马连良先生也灌唱片,余叔岩的唱片有销路,先生唱片的销路一样不少,这个就很难了。余叔岩灌唱片的时候嗓子已经出来了,已经很红了,可是先生那会儿还是“趴字调”嗓子呢。可同样,他灌的唱片有人买,而且一印再印,再版多少回。再有,先生一生只留下18张半唱片,可先生艺龄比先生长,先生用自己中年晚年的东西就代替了他早年的东西,淘汰是他自己淘汰的。举个例子,先生有几个唱段是从年轻的时候嗓子最不好的时候就灌了唱片的。一个是《打渔杀家》,而最典型的就是《甘露寺》,最早胜利公司灌过一次,说实在的,那个版不行,嗓子又不好,唱得又赶了;后来到了民国18年(1929年),蓓开公司请马先生灌了一个《甘露寺》,那个有个遗憾,就是汉寿亭侯,“汉”字没有,只唱的“寿亭侯”,那时嗓子就好,这是第二阶段;等到了上世纪30年代敌伪时期,刚刚抗战开始时,先生又灌了“劝千岁”,那就是李慕良操的琴了。就光这个“劝千岁”,先生就先后灌了三次唱片,还不算解放后的录音,解放后的录音恐怕也不止一次,留下来的也不止一个版本。就把《甘露寺》这一个唱段,从马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直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录音,梳理比较一番,就知道老先生这个马派艺术是怎么变化发展过来的,这是一个很现成的文献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