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
“茶馆评书”重现沈阳,…
歌剧《茶花女》演出:西…
马泽尔执棒中国《茶花女…
湖州携手千年《茶经》相…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
《茶馆》久演不衰:见证…
《窝头会馆》与“北京人…
试析陆羽《茶经》的哲学…
千万票房:《窝头会馆》…
最新热门    
 
《茶馆》不只是“拓本”

时间:2011-05-13 11:03:04  来源:不详

最近,一部难得的话剧新作《王府井》在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上演。说其难得,一是话剧界素缺新作;二是此番排练时间有限,但主创人员颇为用心用力;三是这部新戏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又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在大剧院演出,这意味着此剧至少适合迎接参观大剧院的四方宾客[注: 门客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得,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binke]

但这部新戏看起来又有几分眼熟。此戏在结构及人物[注: 何永安[香港富商]-何永安,男,香港富商,前亚姐曹央云丈夫。拥有多间上市公司的富商何永安,高峰期身家曾达3亿美元,后来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致身家缩水。]设置上和《茶馆》较为相似:由一位既在戏中又在戏外的“说书人”串场,时间跨越了几个时代的更迭,全剧一开场都是各色人等的悉数亮相……由此,我联想到最近的另一部使用“说书人”的大戏《四世同堂》,以及《全家福》、《天下第一楼》……似乎人们一在舞台上展示家国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观众就能影影绰绰地看到《茶馆》的影子。

其实,今人[注: 今人 拼音: 解释: 现代的人;当代的人。-jinren]未必想模仿《茶馆》,哪位艺术家不想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家的作品?但为何表现家国春秋的新作鲜能跳脱《茶馆》的影响?

《茶馆》远非中国戏剧唯一的“样本”,但它的艺术精髓恰恰是我们当下戏剧界所缺少的——我们与其在新作中将《茶馆》化用的套路化,在描红式的复排中将其“标准化”,不如真正地学习它——那么,究竟学它什么?

《茶馆》原是老舍[注: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为歌颂宪法公布而作,如今我们看到的《茶馆》则是他在众人建议下,抛弃了先行的主题,将原作的第一幕第二场扩充而成。通览全剧,《茶馆》没有一句台词“直抒胸臆”,但连外国人看了都懂得那时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革命。遗憾的是,《王府井》的剧本不仅有主题先行的遗憾,结构与表现力都过于封闭,而且为了表现“守德不守财”等精神内核,让人物成为口号的传声筒。这种处理,束缚了作品的阐释空间,削弱了人物的丰满性和情节的可信度。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