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夏爱华:三十年品出“红…
百年清华:清华学堂受惠…
刘庭华:比较老子、孔子…
林少华:文学翻译的生命…
周明华:期待教改路上多…
何中华:通过“水”的意…
姜义华:循名责实并非禅…
姜义华:不应漠视“国学…
林兆华:中国话剧没传统…
陈高华:元朝的兴衰
最新热门    
 
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

时间:2011-05-16 11:00:29  来源:不详
员自己做主外,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课题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靠少数人“计划”出来的。

 

    因此,必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真正解决科技管理的过度行政化、科技活动的过度利益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逆市场化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让科研人员拥有绝对的研究自主权。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课题,进行自由探索。但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要实行严格的同行评估(包括国际同行)制度,经过几年后(一般为5年左右),由同行进行考核,通不过的一律走人,实行优胜劣汰。

 

    调整科研人才结构

 

    现在,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5100万科技人员,和世界科学家对话的有几个?大学生一年毕业的有600多万人,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有多少?目前人才观中,还有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人才在为某种“称号、证书”而存在,许多人才追求的是这个,而不是为了工作需要。因此,加快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

 

    首先,大学应该先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大学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现在的大学,根本谈不上创新型大学。我们急需一个大教育范畴下的革命性变革,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原有模式下的修修补补。必须改革培养学生的模式,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三个不适应”问题(观念、制度、师资),使教育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