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看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毕业…
看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毕业…
看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毕业…
看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毕业…
金克木先生的“四重”身…
木斋:由梁祝文化所想到…
学术需要行规和敬业精神…
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
古代的女子怎样梳妆——…
不读《水浒》
最新热门    
 
读《毕业生》:立给现世的一面华丽镜子

时间:2011-06-17 10:53:52  来源:不详
  彼时的教育之所以能培育出如此璀璨的毕业生阵容,大抵与其教育目的息息相关。

 

  1931年,清华校长[注: 校长正文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校长综理全校的校务,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梅贻琦[注: 梅贻琦,中国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09年考取清华“史前期”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入吴斯特工业学院习电机工程。]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注: 大师,现在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因其意义比较广,还有佛的十尊号之一、官名、学者专家的尊称、对年纪大的老师的尊称等。]之谓也。’”以育大师为己任,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毕业生》一书的主编唐建光说,从这璀璨的毕业生阵容中选取几个典型,并不易,尤其是1949年之前的几届,几乎不分伯仲。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似乎情况不同了,“清华从之前的精英式培养而转向培养建设者和领导”。“当然,原因不能归咎于清华,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于以往了。”唐建光说。

 

  若想回答我们需要怎样的毕业生,当需先对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作出回答。

 

  曾担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的潘光旦教授,曾反思“五四”之后的新教育,并称[注: 语出: (1).一齐称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