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一部“中国式的革命小说…
小说《大孔府》出版 反…
阎连科:现实主义小说的…
阎连科:现实主义小说的…
阎连科:现实主义小说的…
避暑山庄建皇家会馆续:…
避暑山庄建皇家会馆续:…
专家析短篇小说困境 李…
小说中的大战三百回合 …
小说中的大战三百回合 …
最新热门    
 
小说家会死,但小说不死

时间:2011-06-24 11:10:15  来源:不详
紧密互动的结果。上世纪30年代的菲茨杰拉德延续了20年代的优雅风格,而海明威显然想和时代精神保持更紧密的联系。敢于变化让海明威持续获得读者的欢迎,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视作经典。

但在小说的历史上,读者并不是唯一的裁决者。被读者追捧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垃圾,而一些真正的杰作也曾备受冷落。由于写作者往往比读者更敏感、更个人化也更喜欢追求改变,这使一个作家很难长期与读者保持友好关系。菲茨杰拉德和读者的紧张关系最触目地表现在1934年。菲茨杰拉德在困顿中写出了《夜色温柔》,但这部成熟的作品此后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冷遇——海明威为菲茨杰拉德打抱不平,但并没能改变当时的读者的口味。在政治议题重新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的30年代,《夜色温柔》也许是一个“过时的”故事,而菲茨杰拉德那种含蓄优雅的语言风格也显得过于纤弱了。

读者的偏好千变万化,但对一个“经典”作家来说,幸运在于时间永远站在他这一边。在与所谓时代趣味的较量中,有价值的作品最终将胜出。今天我们可以公允地承认《夜色温柔》的价值:在菲茨杰拉德个人的创作生涯里,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而放在他的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进行比较,《夜色温柔》也不失为经典之作。

菲茨杰拉德的戏剧性命运说明,经典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是在作者和读者的不断互动——既互相影响又互相对抗的过程形成的。最终胜出的并不是读者或艺术家本人,而是作品。和80年代的作家相比,网络时代的作者更易受读者的影响,尤其是点击阅读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影响下,价格杠杆的作用看上去进一步压缩了写作者发挥个人风格的空间,但这种模式是不是一定不能产生出经典的作品来呢?这要看今天的写作者如何在时代趣味自我表达之间进行权衡,但无论如何,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些优秀的写作者总会找到解决两者冲突的方式,那很可能就是经典产生的时刻。而且,也不是说每个作家都必须选择把未完成的作品放在网站上,通过读者点击来决定下一步怎么写。传统的写作方式——包括发表、出版和寻求反馈的渠道仍然存在,如果作者愿意,他完全可以选择这些渠道而不是网络。至于这个时代的经典小说何时[注: 何时 拼音: 解释: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heshi]诞生,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3

 回过头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者相对于读者的那种高度的优越感显然是反常的。这种现象然而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但相比于菲茨杰拉德的命运,历史其实给过中国小说家很多厚待。在整个80年代,他们单方面决定了文学的主题和形式。从“伤痕小说”到“文化寻根”再到“先锋小说”,读者基本上唯小说家马首是瞻。小说家不仅可以决定写什么、怎么写,他们还决定什么是“经典作品”,什么是“传统文学”。从这个角度说,马原认为网络文学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和传统文学不是同一种东西,当然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他是想把“传统”作为一种批评的标准,则要谨慎地使用这个词。

说到传统,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使用的那种抓取读者注意力的技巧,并不是海明威创造的,而是19世纪小说传统的一部分。在《红与黑》的末尾,我们能充分领教19世纪小说通过控制叙事的速度制造高潮的技巧。当于连躺在断头台的下方,广场上的人群都屏住了一口气:所有的支流都已经汇入干流,叙事的河水在于连的死刑到来之前,明显加快了速度,紧张的气氛搞得人人脸色苍白。这和《丧钟为谁而鸣》的结尾技巧极为类似。

从《战争与和平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