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代汉学家的“以礼代理…
清代汉学家的“以礼代理…
第二届东亚汉学研讨会在…
泉州清代墓志铭现锡兰王…
《京剧文献资料汇编》(…
泉州清代墓志铭补充锡兰…
“清代皇室书画展”今日…
《清代理学史》问世引发…
社会史视野下的清代皇权…
美国汉学家艾兰:研究中…
最新热门    
 
清代汉学家的“以礼代理”——兼论对理的诠释(1)

时间:2011-06-29 11:31:24  来源:不详
第二,朱熹当年请修《三礼》而未得到实行,有关历代《三礼》的注疏也有必要对其进行“精研详订,发其义蕴”,因此纂修《三礼》也有总结以往礼学研究成绩之义。

第三,诏曰“昔我皇祖圣祖仁皇帝,阐明经学,嘉惠万世,以《大全》诸书,驳杂不纯,特命大臣等,纂集《易》、《书》、《诗》、《春秋》四经传说。亲加折衷,存其精粹,去其枝蔓,颁行学校,昭示来兹。而《礼记》一书,尚未修纂。又《仪礼》、《周礼》二经,学者以无关科举,多未寓目。”这一段话最为重要,道出了修《三礼》的原因。首先,《易》、《书》、《诗》、《春秋》这四经已经修过。其次,《仪礼》和《周礼》无关科举,士子大多不看,当然尚未官修,同样《礼记》也未纂修。五经作为儒家的经典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余四经已修,《三礼》没有不修之理。《三礼》修完则可以“俾与《易》、《书》、《诗》、《春秋》四经,并垂永久。”

在诏开三礼馆不久,清廷开始纂修《大清通礼》。同年六月二十三日,高宗颁谕,命纂修《大清通礼》,谕曰:“朕闻三代圣王,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所以总一海内,整齐万民,而防其淫侈,救其雕敝也。……前代儒者,虽有《书仪》、《家礼》等书,而仪节繁委,时异制殊,士大夫[注: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或可遵循,而难施于黎庶。本朝《会典》所载,卷帙繁重,民间亦未易购藏。应萃集历代礼书,并本朝《会典》,将冠、婚、丧、祭一切仪制,斟酌损益,彙一书,务期明白简易,俾士民易守。”[5]其纂修《大清通礼》的理由与纂修《三礼》差不太多,无非是“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所以总一海内,整齐万民,而防其淫侈,救其雕敝也。”也即期以整合人心,稳定社会。同时也有总结完善历代官修礼书之义。

修《三礼》是否具有特殊意义?就上述方苞所拟定诸条例而言,这六条例体现了纂修者们对名物、象数、制度等与考据训诂相关方面的重视,但此六条并非仅为修《三礼》,而是修五经的一般条例。上述条例中所讲的“遵《折衷》、《彚纂》之例”,指康熙朝编定的《周易折中》、《书经传说彚纂》、《诗经传说彚纂》、《春秋传说彚纂》等。清廷官修经书时都先拟定条例,关于这方面,在纂修《三礼》以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纂修条例,纂修《三礼》所拟定的诸条例只不过是先前官修经书诸条例的延续而已。另外,据与方苞交往过甚的程廷祚[注: 程廷祚,字启生,上元人。初识武进恽鹤生,始闻颜元、李塨之学。康熙庚子岁,塨南游金陵,廷祚屡过问学。]为《大易择言》作序说:“乾隆壬戌,望溪方先生南归,慨然欲以六条编纂五经集解,嘉惠后学,而首以《易》属廷祚,曰:子之研精于《易》久矣。夫廷祚岂知《易》者,闻先生言,退而悚息者累月,乃敢承命而为之。阅十年而书成,命曰《大易择言》。”[6]壬戌为乾隆七年(1742)。这里所说的“六条”是指乾隆元年方苞所草拟的官修《三礼义疏》纂修条例之六条,同年十一月三十日,由鄂尔泰等以《拟定修三礼条例》之名上奏,此六条斟酌允当,得到清高宗的首肯。乾隆七年,方苞老病离京南归,程廷祚当面请益,才有方苞“欲以六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