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汪嘉波:博物馆与记忆
林萧:青年作家更要担当…
张春波:清明谈柳
张春波:春分茶韵
张波:编织的梦幻(图)
李波:也看《燕行录研究…
王凯波:汉代的屈骚评论
梅葆玖泉城收徒:青衣新…
文化短波:“90后”作家…
路金波:韩寒是弱势一员…
最新热门    
 
肖波:青少年孝德教育不可缺

时间:2011-07-07 10:29:45  来源:不详
    当前青少年孝亲意识较为浓厚,但敬养行为在弱化。他们对待孝的社会态度及价值取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他们思考问题多以自己为重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较少会主动的了解关心他人。在访谈中多数人并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理解父母,去从行动上孝顺父母,甚至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举动,还有个别子女因未能满足个人要求而伤害父母.

 

以孝德教育培养良好性格

 

    通过对大样本问卷的初步分析不难发现,青少年的孝德认知与孝德行[注: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 德相 ”,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为之间存在偏差,知行脱节,青少年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青少年孝德价值取向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访谈还发现一个普遍尊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部分青少年道德认知上认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规范,包括优秀的孝德规范,但不愿意付诸行动,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即在课堂与在课外不一样,在人前与在人后不一样,在校内与在校外不一样,在家里与在家外不一样。可能在学校是受老师喜欢、同学爱戴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但一旦离开特定场合和特定环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呈现出自私、霸道、虚伪、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犯罪。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挖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孝文化的精华,搭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以孝文化教育为切入口,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陶冶[注: 【词语】:陶冶【注音】:táo/yáo yě【释义】:1.陶工和铸工。2.谓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3.制作和烧炼(陶瓷器)。]情操,规范行为,无疑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之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