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钟秉林在北京师范大学首…
北京昌平发现1500年前古…
7月13日 济南教案发生 …
7月14日 北京政府惩办帝…
浅析地域文化差异与跨国…
北京城中轴线申遗:不再…
北京风入松书店被追书款…
老北京的银子去哪儿了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
北京知名书店“风入松”…
最新热门    
 
老北京生活百科:要入伏了!吃喝有讲究

时间:2011-07-15 10:06:11  来源:不详
入小碗中,然后倒入热花椒油;芥末,也是凉面的必备调料。和好的芥末必须受热发酵;还有韭菜花、咸胡萝卜丝、黄瓜丝、黄瓜条、新下来的毛豆嘴儿和醋,再加上新上市的紫皮嫩蒜……多么苦夏没食欲的人,见到如此丰盛的调料和面码儿,也必然胃口大开,年轻人起码得开它两三碗。
  

    “三伏烙饼摊鸡蛋”,大概也是由于缺菜想出的辙。三伏毕竟是在立秋之后,不像二伏热得那么邪乎。由于伏天太热,许多家庭都远离烙饼,主妇们没法长时间站在炉前翻饼烙饼,所以只能在立秋以后操持这顿烙饼摊鸡蛋。
  

    老北京伏天吃有饭谱,喝也有讲究,至于喝什么,家境不同,饮品差别也大。不过多数京城人家,到了伏天这会儿,熬点绿豆汤、做点酸梅汤是常有的事。
  

    同样是喝,不同的家境有不同的喝法,首先就是这冷却方式的不同,大宅门有“土冰箱”,不用电,用天然冰将汤冷却。一般家庭则将汤置入稍小的容器内,再将小容器放入稍大的盆里,盆里注入凉水来“冰镇”。
  

    过去市场上的冷饮品种少价钱贵,普通百姓舍不得吃,一般人家的孩子偶然买根冰棍,还舍不得大口咬着吃,也搭着凉点,大多数小孩都舔着吃,舔着舔着木头棍露出来了,瞬间冰棍掉地下了,孩子大哭。家长花几分钱让孩子演了一场冰棍悲剧,自然不甘心,手疾眼快地抄起这剩余的冰棍,找个水龙头把残余的冰棍冲吧冲吧,然后将其塞进号啕大哭的孩子嘴里,其实这会儿塞进的,已经不是冰棍残余了,而是一副良好的“止哭剂”。
  

    早年的餐饮业、鱼肉业,还有大宅门,到了夏天都离不开天然冰,天然冰都是用大车(即马车)送货上门,这样的大车必然招来许多小孩围观。待送冰的用冰镩子分解大冰块时,必然遗撒很多散碎冰块,围观的小孩就是冲着这些碎冰块来的,不管掉哪儿,孩子们捡起来胡噜胡噜就吃。
  

    围观者还有大一点的孩子,他们有备而来,他们推着一个A字形的小独轮车,车上拴着一个破荆条筐,最后大车还剩半块冰时,送冰的可能廉价或免费将其送给推小车的,小孩推着小车沿街叫卖:“冰核儿——多给!”
  

    小小“售货员”的车上还带着榔头和小冰镩子,但是没有任何计量工具,老北京街头许多小商贩都吆喝“多给”,但是只有卖冰核儿的是真多给。因为进货便宜,大热的天,小车上的冰在不停地融化,且沿路滴答水。只要有人买,他就拿冰镩子和[注: 阳甲-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第十九位国王,前任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锤子凿着卖,给多给少一点谱儿都没有,花二分钱的可能比花五分钱的给得多。多给是他的原则,不然就全化了。
  

    我也吃过冰核儿,当年吃冰核儿很凉爽很解渴,成年后反而对那时的事儿很不解——当年京城的天然冰大多取自什刹海、后海,说实在的,现在我也不会饮用那些水,可是为什么儿时的夏天吃什刹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