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内对文物鉴定无法律可…
邵秉仁:重西学轻国学对…
论宗教对文化发展的积极…
汪涌豪:尊重一个人一个…
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尺子…
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尺子…
学者解释略萨对文化身份…
并非所有非遗项目都能得…
简析人的存在对文学批评…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
最新热门    
 
所有对文字的批评都是善意的

时间:2011-9-20 11:05:59  来源:不详
(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几个长的散文批评,个人觉得是全面的,很公正,有一颗关照的心。而且,王兆胜博士最好的一点,我觉得是,他眼界开阔,对散文发展的脉络很很清晰,判断也建立在一个公正公允的平台上。这一点,很多人是不具备的,以点带面的多,更有一些人,闭着眼睛胡说八道,人情私情味道浓得给巧克力一样。这类的散文批评,基本上可以不看,看了就有一种白吃了十斤豆腐,搞成了尿酸高的悲哀感。

鲁迅[注: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说得好,“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类推到批评上,此问题更大,媒体和批评家,看眼色行事的多,趁机捞好处的多。我记得在一家诗歌民刊上看到:有一位山东的作家或者诗人,批评某个知名评论家,说其评论一首诗,用了六千字,最后还说,若要论及此诗的意义,此篇幅还不够,还要另辟专文论述。这一类的批评家,逮着死耗子也当活猫,完全是贻笑大方了,和其批评家的名头极不相称。

回到朋友的赠书,我觉得,有两个经验值得汲取,一是少赠书,尤其是少给同行赠出版的新作。记得我的《匈奴帝国》出来后,拿到百余本样书,全赠出去了,有反馈的,也有没声息的。安徽的江少宾写了评论,山东的高维生也写了,卢一萍呢,也写了,还有贵州的李天斌,都写得非常好。这里我是感谢的。后来再出了《沙漠之书》,也是百本样书,也送出去了。那时候,心里是冒着火焰的,出了书,就要送人。那时候,老单位的邮局没有挂刷这项业务,要挂刷得到酒泉去。每次出去,包括妻子出去,也帮我带书到酒泉挂刷。《匈奴帝国》有几次寄成了包裹,很多人的,绝大多数收到了,其中有一个人,好像是女的,是南方的,几个月后,书退回来了,在办公室,我拆也没拆,就扔进了垃圾桶。那时候满面羞愧啊,同志们,无地自容。从此,也警告自己,以后给人寄书,千万不可用包裹。到这里后,收到了几次包裹,才知道,取包裹一般要跑很远的路,去某个邮局取,确实很麻烦的。也难怪人家不取。这是我的错。怪不得别人。

二是多学习。我发现,即使没有名气的作家的作品,也都有可取之处,比我强和好的地方。我很注意看,也觉得他们某些有意或无意的方式很有意思,能抓人,也新鲜。这就是比我强的,我应当学习的地方。三是反思自己。写文字,出版,流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理解,这可能是每个写字人的愿望。可是呢,文字在这个年代,其实是最微不足道,顾头不顾脸的一种东西。去书店,就会发现,卖的最好的不是那些货真价实的,比如高尔泰这次由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的全本《守望家园》,翻阅者无几。其实这本书,我觉得,很多有名的散文家在其面前该是满面羞愧的,不是因为高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