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西翻译中的文化研究
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沈…
试析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
中西文化碰撞出的奇异火…
中西文化碰撞出的奇异火…
浅析论中西传统伦理思想…
海峡两岸“中西哲学与文…
浅析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
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情…
最新热门    
 
中西互释 古今互补——钱钟书与中国古代鉴赏式文学批评

时间:2011-11-3 9:13:13  来源:不详

 

    钱钟书曾经说过:“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鉴赏和评判。”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鉴赏式文学批评。他的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皆是用传统的札记体写成。他把目光投向历来不为人重视的零散见解,在《读〈拉奥孔〉》一文中,他指出:“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对于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他认为这些著作“未必都说得上有什么理论”,但正是“这种自发的孤单的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中国诗话史上的主要著作,甚至连一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诗话,都被他论到或引述过,况且《谈艺录》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诗话之作。

 

    而钱先生在葆有中国古代鉴赏式批评优长的基础上,又能中西互释,古今互补。在继承中国鉴赏式批评的同时,他又实现了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以实涵虚、中西比较、打通。

 

    钱钟书先生虽然极力褒扬和肯定中国古代的鉴赏式批评,但他也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等往往“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注: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长江,南傍鄱阳湖。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称之为“见树不见林”。而西方的理论批评,能够高瞻远瞩,“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但局外人往往也是门外汉,他称之为“见林不见树”。不言而喻,钱钟书主张的是一种既见“林”又见“树”、以实涵虚的批评。这种批评方法,在他的著作中一以贯之,《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和《七缀集》无一例外。

 

    比如说,“诗文之词虚而非伪”的理论,是钱先生在《管锥编·毛诗正义》中提出来的。《卫风·河广》曰:“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而《周南·汉广》却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黄河、汉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