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百名专家襄阳共话孟浩然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
杜甫、孟浩然诗歌风格的…
唐诗人孟浩然与宋词人张…
最新热门    
 
孟浩然研究的现在与将来——王辉斌教授访谈录

时间:2011-11-22 16:48:10  来源:不详
出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开元天宝之际,孟浩然诗名藉世,一游长安[注: 长安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首。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王维倾盖延誉,然官卒不显何哉?或谓维见其胜己,不肯荐于天子,故浩然别维诗云:‘当路宁相假,知音世所稀’。”其中的“或谓维见其胜己”云云,表明在葛立方撰写《韵语阳秋》之前,已有人倡“王不及孟”说。由宋而明而清,“王不及孟”说经李东阳[注: 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湖南广陵人。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之所倡,而大行其道,持说者主要有潘德舆[注: 简介 潘德舆,清诗文家、文学评论家。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淮安)人。性至孝。屡困州举,年二十六,乃尽弃科举进士之业,潜心治学,说经力求古人微言大义。]、乔亿、薛雪等人。在这两类持说者中,钟惺、叶燮为“孟不如王”说的典型代表,潘德舆、薛雪则为“王不如孟”说的典型代表。而闻一多[注: 闻一多 (1899-1946),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孟高于王”(见郑临川《闻一多论古代文学》)的提出,使得“王不及孟”说在二十世纪40年代曾盛行一时。1949年迄今,“孟不及王”说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不仅频频面世,而且还出现了《论王维为高孟一等的大诗人》这样的专题论文。事实上,王维是否高孟浩然“一等”,或者孟浩然是否高王维“一等”,并不是某人或者某篇论文说了就可算数的,因为持说者无论是“扬王贬孟”或者“扬孟贬王”,都是带有较为明显之主观色采的,这从钟惺认为孟浩然《早发渔浦潭》诗“浅薄”而潘得舆认为此诗“浑健”之不同评价中,即略可获知。

  孟浩然与王维,都是唐诗史上的著名诗人,且都以山水田园诗名家,对于二人的艺术修养、文学成就、审美情趣等,都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可以强分高低,妄加轩轾。苏轼在《次韵张道安读杜诗》一诗中,曾用“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十字,将李白与杜甫比作同时代的两只“龙舟”,而孟浩然与王维亦如是。

  孟: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孟王优劣论”的存在,确实由来已久,这对于当前的孟浩然研究者来说,显然是应该加以注意的。有人曾经认为,“李杜优劣论”可以休矣,那么,“孟王优劣论”亦应是这样。由此使我想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即就当前的孟浩然研究趋势而言,今后的孟浩然研究者在其研究中应将侧重点放在哪些方面?又会取得一些什么样的成果?其中有待注意的问题又有哪些?

  王:你所想到的这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希望我能谈一谈孟浩然研究的“将来时”,也即今后如何去研究孟浩然的问题。我先说一件关于李白研究的小事。在2005年8月召开于新疆师范大学的“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李白研究”从唐代到现在,该研究的已都研究了,现在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非原文,其大意如此)。其言下之意,是说在李白研究这一领域,已经很难有新的发现与突破了。这种说法是否切合李白研究的实际,姑待另论。但孟浩然研究却绝非如此。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孟浩然研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研究者尽快去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